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殷商都邑殷人自称为商。甲骨文记商王田猎从外边回到都城,每言“入于商”甲骨文出自殷虚,这是商代的后期都邑。《纪年》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在此以前,商人是经常迁都,不常厥居的。殷虚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项羽本纪》说章邯与项羽期会于洹水南殷虚上、可知殷虚为洹水所围绕,其遗址在秦汉之际还是为世人所共知的。《尚书序》也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束晰谓壁中《尚书》作“将始宅殷”。在纣王时祭大乙与妣丙的《(?)其卣》中谈到“佳王二祀,既献于上帝”。卣文有字,此字上半部象牌楼形,古称为桓,下半部即为殷字。在字形上反身为殷,其字象人形,可能即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佛教文化在中国承袭和衍生的角度,通过对五台山沙门道(辰殳)及其思想的研究,论述了道殷对密教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土方考     
殷虚卜辞载贞伐土方,凡数十见,皆武丁时事。茲录其辞如次: 癸巳、卜(南殳),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其有来(?)。”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自西。沚(?)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哉二邑;昌方亦侵我西鄙田。”——菁二  相似文献   

4.
关于殷商是否存在“德”观念,甚至是否有“德”这个字,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殷商存在着德观念。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德”字甲骨文中有“(?)”和“(?)”字。孙诒让、罗振玉、唐兰等释为“德”。郭沫若、商承祚等先生释为“直”。这两种意见都可以为甲骨文中有“德”字之证。一般认为,古文中“德”字从“(?)”(直)从“心”。古文献对直的解释:《诗·小雅·小明》“正直是与”,注疏曰“能正人之曲曰直”;《尚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诗·小雅·何人斯》“以极反侧”,注疏“反侧,不正直也”《礼记·玉藻》“头容直”,注疏“不倾顾也”;《月令》“先定准直”,注疏“直谓绳墨得中也”。由此直字训有正、顺、准、中等义。其古音与德同在职部,以同音通假。所以金文中辛鼎、德鼎、德方鼎的“(?)”“(?)”训为德。辛鼎中的“厥家雝(?)”,已被确认为“厥家雝德”。  相似文献   

5.
■的疑问     
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它大致有以下各种繁简体:■到帝乙帝辛时期,字形又变成■“殷虛書契考释”首先把这个字释作“羊”,以后商承祚“殷虛文字类編”、孙海波“甲骨文編”都沿用此说。至于(?),过去沒有人把它列为(?)(以下写作(?))的異体,似乎也沒有人释过。認为(?)是“羊”的繁体,“羊”是(?)的簡化,是現在流行的说法,好些教本、論文都引到它;但是这个字的旧释原是不可信的。释(?)为“羊”,是孤立地就字形上猜測得来的,要是把(?)放在整个形体結构系統中来、  相似文献   

6.
“殳”考     
“殳”是一种古代兵器,风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降,“殳”渐近淹没,后人不再见其形制,仅从典籍中略知一二。由此,“则未见有人特为研究”。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殳”方重见天日。今天,笔者提出殳考,企冀恢复“殳”的历史面目,有助于进一步对古代军事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释“殿”     
“殿”字的形体构造 ,《说文》中“从殳 ,声”的形声字分析不当。“殿”字应是“从 ,从殳”的会意字 ,字形义为“击臀” ,“殿堂”和“殿后”义应是“殿”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9.
卜辞月夕辨卜辞月夕二字习见,然而字形却一样,都有两种写法:(?)和(?)。换言之,孤立地看起来,(?)是月,也是夕;(?)是夕,也是月。因此不少人认为卜辞月夕无别,可以通用。董作宾作断代研究时,提出“月与夕的互易”问题,认为自武丁至文丁时是以(?)为月,以(?)为夕,帝乙帝辛时则以(?)为夕,以(?)为月。他作《殷历谱》时,又认为一二期与五期是月夕互易,三四期月夕同形,均作(?)。不几年,董氏又订补前说:  相似文献   

10.
张铮 《东方论坛》2007,(6):92-94
"殷商文化"是我们上古文明之一,它的国家性质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关于"殷商"的正名和族属问题,许多学者都做过探讨.我们在对照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先泰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文献后,认为"殷商"的分称与合称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含义的,"殷"、"商"所指代的含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王恒事迹考     
殷先王世系,据王国维考证,在王亥(《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作振,《汉书古今人表》作垓,《世本》《作篇》作胲、《帝系篇》作核,《吕氏春秋》作王冰,《天问》作该,《山海经》、《竹书纪年》及殷卜辞作王亥。观卜辞中凡祭王亥皆以亥日,知亥为本字,余皆通假字或形误)与上甲微(《国语·鲁语》作上甲微,《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作主甲微,“主”为“上”之误。《史记》、《汉书》及今本《竹书纪年》径作“微”)之间当有王恒一世,古史学界都认为这是关于殷商史的一个重要发现(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近世史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谓的“王妇”,乃指殷商王朝王室以外的方国、氏族之妇女入嫁殷王室成员的所有人物,即由武丁至帝辛时期卜辞中所出现之妇某、某妇、母某、某母、妣某、某妣等等,她们通通包括在本文所论“王妇”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商代后期的都城“殷”,也称“北蒙”,从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到这里,到纣,曾长期是殷王朝的国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迁都。”这里,曾经是一个繁盛的都市,人口集中,手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代封侯爵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周一代,因循并发展了殷商的“外服”、“内服”的爵制系统,并创制了“封爵”和“官爵”——“外爵”、“内爵”两大体系。其中,外爵制中的公爵爵位仅授于封侯中身份特殊的尊者,是带有荣誉性质的封爵。它很好地解决了天子与殷旧王子、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属臣之间的礼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释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九字象蜥蜴,古人以蜥蜴象征阳物;也字象蛇形,古人以蛇象征女阴。夏代巫觋操蜥蜴和蛇舞蹈以娱神,故夏巫以“九”名。殷商巫觋承此传统,缘九、鬼同音而称巫觋为“鬼”,九、鬼都是巫觋。大禹为夏巫祖师,故后世有“淫湎”之目。殷人为表示大禹巫觋祖师身分,以及由此包含的“淫湎”之意,便造了从九、从也的禹字。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竞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西周时期鲁国“殷民六族”的社会地位杨朝明周人灭商以后对殷商旧部采取了“怀柔”政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即使像参加武庚之叛的殷“顽民”,在被强制迁到成周附近以后,也是让他们“宅尔宅,畋尔田”①,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严历的制裁。只是刚刚得到天下的“小邦周...  相似文献   

18.
一楚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楚国最初的历史直溯入神话的云雾,古史谓楚为祝融之后,但远古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司马迁谓楚之先人在夏商曾为侯伯,其事固甚渺茫,但不会完全无据。《诗·商颂·殷武》云:“挞(?)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殷武》固是宋国之诗,但旧说谓祀殷高宗之作。可见殷  相似文献   

1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中载:“(?)、冒也。……象开门之形。”南唐徐铉音“莫饱切(mǎo)”。“酉、就也。……(?)、古文酉。”徐铉解说:“就,成熟也。(?)为春门,万物已出,(?)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音与久切(yǒu)。”清代段玉裁在“(?)”下注说:“凡(?),(?)、(?)、(?)字从(?)。”他的友人沈涛特地答“书”辨驳。其“书”意谓:  相似文献   

20.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孤独是双重的。既有心理的孤独,更有精神上的寥寂。通常,我们研究的视野所对准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魏连殳最终为何陷入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的尴尬境地,很少有人去思考魏连殳的婚恋生活——作为一个正常的生命个体的孤独。在这,我们以魏连殳婚恋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探究,并对其中出现的“这一个人”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