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萍 《河北学刊》2006,26(3):1-4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秦蒙 《西部论坛》2021,31(1):12-23
卡莱茨基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出发,提出了垄断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基于有效需求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继承卡莱茨基经济思想的卡莱茨基主义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强调收入分配是总需求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并逐渐发展成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收入分配与经济增...  相似文献   

4.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徐锐 《天府新论》2015,(1):42-46
罗莎·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总体性理论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总体性理论的研究.在她看来,抓住了总体性理论也就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宗旨.卢森堡的总体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实现了资本积累研究范式的转变:资本主义体系与非资本主义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体系天然的侵略性,即,它在依赖非资本主义体系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地瓦解非资本主义体系.这种辩证发展的结果就是,非资本主义体系被资本主义蚕食殆尽,这时,失去了对立面的资本主义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相似文献   

6.
赵凯荣 《河北学刊》2006,26(3):7-10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范冉冉 《河北学刊》2012,32(2):167-171
《资本积累论》是罗莎·卢森堡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自创作至今已整整一百周年。回顾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围绕这部著作的百年论战史,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者们一方面批评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她在学理上对一个"虚假问题"作出的"幼稚回答",另一方面却又在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现象时不断地返回到卢森堡去寻求答案。这无疑令人好奇:这部著作的"魅力"究竟何在,以至于学术界在面对它时如此自相矛盾?本文试图回归该著文本去探寻卢森堡创立资本积累理论的总体逻辑,并在此基础上为现时代汲取一定的理论养分。  相似文献   

8.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张润坤 《理论界》2020,(3):26-33
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她对于资本主义不能单独存在的判定,她强调资本主义的积累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即需要某种"外部"的支撑。这一判断可以说是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状况对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做了一定的补充。然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的"外部"和积累的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点被大卫·哈维所明确地把握到了,并且具体地体现在他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理论当中,尤其是他在关于新自由主义条件下"剥夺性积累"的阐释当中。本文以卢森堡与哈维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为线索,试图根据资本主义的转型,解析在这一条线索当中资本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外部"的变化,探究卢森堡和哈维所分别提交的理论贡献,提出在这一问题上进一步的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发展中的理论.资本积累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更加具体、更加科学的说明,它成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起点.罗莎·卢森堡通过批评,列宁通过继承马克思的资本积累论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第一次拓展.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与资本家两阶级理论出发,建立在卡莱茨基利润决定模型基础上的三阶级理论框架解释了由金融收入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不稳定性。金融收入的上升,导致了再分配效应、需求效应和金融不稳定效应,进而对有效需求、资本积累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紧缩和产出过剩危机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就愈发不稳定。反之,间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6.
《帝国》发表二十年之后,重新反思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体系的实质,对我们重新认识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帝国》中,哈特和奈格里批判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建构起帝国的政治秩序和国家统治。在卢森堡看来,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既要揭示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又要作出内在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可见,卢森堡对资本主义的诊断和批判依然有效,她的帝国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因此,重新反思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体系的实质,并为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作辩护,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5):16-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剿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8.
短缺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命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普遍现象生产过剩相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需求比生产(供给)增长得快,因而,社会主义经济的普遍现象是短缺。当前,人们常常认为这一思想产生于60年代,是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和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提出的。然而,如果客观公正地说,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时间应该是1930年,提出者应该是斯大林。1930年,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十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斯大林指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三年,列宁在读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一书时,鉴于该书的理论错误以及对马克思和列宁本人观点的歪曲,曾打算著文进行批评,并拟就了写作计划,编制了《说明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总产品结构变化的表式》(以下简称表式)。列宁的表式不仅正确地批评了罗莎·卢森堡的错误观点,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奴隶制和农奴制以及资本主义的再生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等重大问题,作出了伟大的科学预见。这是继《论所谓市场问题》、《评经济浪漫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光辉著作之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进行新长征的时刻,学习列宁的这个光辉文献,无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预测今后发展变化的趋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是相互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它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为前提和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是再生产过程,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积累过程.这一理论既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和继续,又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在资本积累问题上的重要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