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华人的限制、排扩和迫害,从另一个意义上唤醒了华侨华人的祖根意识和文化意识;四是菲律宾华侨华人血缘的延续性和地缘的限定性(90%来自闽南特别是晋江),使他们极为重视血缘文化和地缘文化的传承和固守;五是重视教育为闽人一贯的文化传统,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华文教育和报刊一直受到菲华社会从道义到物质的巨大支持,成为菲华社会文化守成的良知导引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2.
菲华文学的现实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先,菲律宾文学的生父(中文)生母(华语),只是一个占菲国七千万人口中百分之一点五的仅一百多万华族人的语言文字,主流社会并不应用它,法律上不把它当为法定文字,华族中的年轻一代也渐渐很多人不懂华语,其作用与功能也逐渐下降.另一致命伤是,华侨教育在过去25年的菲华政令下衰退,已日益丧失了对菲华文坛提供写作人才的效能,如没有来自香港和大陆的新生移民,菲华文坛上的中、青辈早已消失了.从功利的观点看,不懂中文华语,无碍于在主流社会谋生,而在菲华小社会里谋生,愈来愈不一定需要中文华语.此外,愈来愈强势的西方文化及土著文化,对中华文化颇具"排他性",而直接影响到华文文学的延续存在.  相似文献   

3.
菲华商联总会(简称商总)系菲律宾华人社会的最高组织,历来为菲律宾政府所重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社团,国内学界至今未见专文研究。故此,笔者不揣澳陋,利用本人1992-1993年在菲律宾的调查访问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试作本文,以弥补这一缺憾。一、菲华商联总会的产生商总创立于1954年,它是菲律宾华人社会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早在明代,就有成千上百的华人——主要是闽籍华人旅居菲律宾,形成华人聚落。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曾创设甲必丹制度以管理华人。约在18世纪末,西人设立“华人公会”作为管理华人机构①。1898年美…  相似文献   

4.
一从辛亥革命前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主义思潮在华侨社会中占上风,广大华侨以继承和保持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为光荣,尽管实际上从华侨踏上异国的初期,海外中华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接触中已经开始发生变异。随着历史的演变,定居时间的延长,世代的传承,特别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政府强制实行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同化政策,使保持中华文化传统还是逐步实现文化融合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海外华侨、华人在对待异族文化的态度方面,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一)同化型(assimilativetype)。即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特性,…  相似文献   

5.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华人多数来自福建闽南地区,具有一种积淀尤深的闽南情结.在菲律宾的华人社会圈里,其实际交际语言与家庭用语大多以闽南话为主.闽南话通过文化交流,对菲律宾当地的现代语言词汇的形成甚至发音都产生了突出的影响.文学是以语言为自己的唯一表达手段的,闽南文化通过闽南语言在菲律宾的广泛使用和交流,不能不对菲华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战后菲律宾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社会地位变化的有机联系 ,以及他们为改善自身处境所做的种种努力。70年代中期 ,菲律宾华侨集体入籍后 ,随着政治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文化上的融合 ,开始改变对政治的冷漠态度 ,并逐步以菲律宾人的姿态融入主流社会 ,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在70年代初,菲中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历史遗留下来的菲律宾华人问题成为制约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瓶颈。马科斯总统打破菲律宾历届政府奉行排华政策的惯例,采取积极的同化政策,放宽华人入籍限制,文化上推行侨校菲化政策,还解决了滞留的逾期游客问题。菲律宾华人利用菲中关系改善的契机,集体转换国籍,成为菲律宾国家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同时,菲律宾华人是中菲两国公共外交的推手,促进中菲关系的发展。菲中外交关系的缓和促成菲律宾华人社会的转型,即从侨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菲律宾成为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赵亮 《兰州学刊》2007,(8):183-185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西属菲律宾时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奉行"以华养菲"的华侨政策,一方面需要华侨华人为其服务,一方面又对其加以防范、限制,有时甚至实行对华侨华人进行赤裸裸地驱逐和屠杀的"反华排华"政策.这一时期,西班牙殖民者"以华养菲"政策和态度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历史轨迹,对旅菲华侨、菲律宾社会以及对以后各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侨政策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惠 《东南学术》2001,(4):155-166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个有着“斯芬克司之谜”魅力的研究问题。本文从该问题研究中的矛盾之处出发进行探讨,发现:作为“现象”,它是居住国现代族裔群体认定与统计的产物,在此形态上“华侨华人经济”概念具有虚拟性;作为“概念”,本质特征表现为华侨华人经济活动能与量的统一,其函数简化式为OCES(t)=F[KtStHt]。因此,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外部作用力和内在规定性互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3.
国家软实力的形成主要是一国主动的政治行为的结果,而华侨华人软实力的形成是基于华人的文化行为自然产生的。在东亚汉文化圈内,华人社会经历了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华侨华人文化并成为文化主体的过程;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内外交流过程中,华人社会文化经历了从古代影响主流文化的早夭到近代文化优势地位的初步形成,出现软实力的萌芽,再到当代华侨华人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于华侨华人请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80年代以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比文革前大为增多,研究成果更是如此。不过,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研究多偏重于华侨历史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从偏重于历史研究转向了第二次大战后华人经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研究。华人经济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摆脱了过去那种偏重于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关系的研究,转向重视华侨华人在海外经济状况的研究,即重视华侨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生存发展问题的研究。但是,如果与国内的华…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日本华侨社会的华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华侨社会的特点是组织上的稳定性,活动上的民族性,以及随着日本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而战后日本华侨社会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华人化方面,加入籍人数的增加,日常生活和语言文字的日本化,部分华侨学校成了语言学校等,因此,展望不来,日本华侨社会华人化是必然趋势,其华人化进程也是比较自然的,而且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华侨华人足迹遍布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二次大战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结构亦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八十年代初估计,目前世界华侨华人约近三千万人,其中80%以上居住东南亚,而且85--90%左右已加入当地国籍,①成为居住国的公民,从而反映出华侨华人社区的新变化。应当看到,确切地了解和估计战后华侨华人的历史及现状,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结构的变化,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对于促进当地民族经济发展繁荣,帮助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并利用海外关系这一特有优势,团结广大侨胞,加速四化建设、振兴中华,以及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维护亚州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繁荣,乃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资引进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华侨华人在开办企业和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此同时,海外侨情发生了较大变化,华侨华人的分布、知识、结构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在引进外资战略中调整过去对待华侨华人的做法.在建立对外联络华侨华人平台、建立华侨华人资料库、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保护侨商合法权益、引导侨企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域等方面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华侨华人在我国引进外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耿晖  朱鑫 《天府新论》2006,(2):148-150
菲律宾华文女作家小华的《龙子》和林励志的作品《情债》是菲律宾华文作品中有一定声誉的两部小说,曾入选张香华主编的《菲华女作家卷—茉莉花串》,在东南亚拥有很多读者。不过两部似乎是差别很大的小说。前者的题材是讲述菲律宾一户华人家庭的父子关系;后者则是回到了上世纪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叙述近二三十年海外华人的状况,瞻望他们的发展前途,他们与祖国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虽说的是现状,但试日与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以了解其特点。从移民自力的历史和地区背景看,海外华人似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土著化的、香港的、台湾的和中国大陆的,他们共同构成华人世界。由于他们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社会背景的不同,多少会影响到华人成为统一的整体。移民的主要途径是留学、投资、技术、依亲四种,以前两类居多。移民的原因,主要是寻觅好生活,害怕时届不稳定亦是重要因素。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有三个标志:移民职业的多样化和专业人士的较多出现;居处从“唐城”走向高尚住宅区;从只注意经济经营走向关注政治,并同种族歧视作斗争。移民保持中华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基本上吃中餐,享受中国文化的休闲,对祖国有感情,同时,华人观念从“为国”向“为华”服务转变。海外华人行走在艰难的移民道路上,路是越走越宽,处境越来越好,但仍需奋斗,特别要在三个方面下力气:一是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勤劳节俭;二是作好华人内部的团结,形成自我保护力;三是继续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协调好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最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黄滋生、王绵长、副研究员肖永坚、黄松赞,彭天、郑焕宇,助理研究员廖小健、林锡星和华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昆章,共同编著。该书在阐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文莱等国战后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分项详尽介绍各国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国籍(公民权)、归化、管理、经济、社会(包括社团、新闻、教育、职业)政策。论述中既突出战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