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夸张话语及其所指涉的对象是什么?夸张话语的运作机制究竟跟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心智哲学和符号学的有关理论中找到。将符号学中的“符号表征三元观”和心智哲学中的感受质相结合,构建出由感受质、夸张话语和感受意共同构成的“感受质”三角,形成夸张话语的感受质解释框架,指出感受质是解释项,主要解释“像什么”的问题;夸张话语是表征项,其夸大或缩小的只是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的是事物的心理属性,而事物的物理属性却保持不变;夸张话语所指涉的对象是感受意,主要表达了感知主体的心理感受。在感受质的作用下,夸张话语及其指涉的感受意才得以联通,夸张话语的运作机制跟感受质和感受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玩笑”话语能够增强话语的表现力,使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有利于营造一种谕悦的话语氛围。“玩笑”话语在用词上表现出不礼貌的假象,很容易引起话语交际的误解。运用关联理论,从听话人的社会心理反应入手,分析对“玩笑”话语的误解产生的原因,可以在会话中找出话语意图的最佳关联,从而避免听话人对“玩笑”话语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元整体的身体观是中国人对身体的基本认识,它强调在身体本原性和精神衍生性的基础上,又与其他个体、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个体可以通过这种无所不含的身体感知和体验他人、社会甚至天地,同时也能用身体表达对人与事物的感受.元整体身体观还塑造了“形神共治”的诊疗观与“情境指向”的行为心理模式.“形神共治”的诊疗观形成了精神能跟随身体一起治愈的观点,“情境指向”强调身体的共生性与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弱化自我感受,导致心理不适只能从关系或躯体上找原因.种种原因表明躯体化是中国人正常的表达方式,不应该被看成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依照一定顺序而又有阶段性和个性的积极变化过程。形成这一过程的因素是众多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学校教育是心理发展三大基本因素。前者是发展的自然前提,后两者则是发展中的决定因素。而学校教育在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外因 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学校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外因或主要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一定社会的学校会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运  相似文献   

5.
物理即事物的内在属性或逻辑,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界限和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物理认知主要有三种基本情形:一、不叛物理——文学虽然允许虚构、夸张,但不能违背事物的道理、生活的真实,咏物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他物不可替代和置换之。二、无理而妙——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或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并不泥于现实生活之理;或明知无理,故意为之,从而达到具有强烈审美冲击力的艺术效果。三、辩证物理——有些物理并没有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而是处于亦此亦彼的界限过渡模糊状态,只有辩证地认知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基本表达方式上,汉语中既存在着"图形先于背景"的概念显现原则,又有"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强趋势。前者遵循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是一种动态视点;后者体现汉语对同一事物不同识解而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种静态视点。语言结构是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汉语语言结构反映了汉民族的语言心理:客观世界的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应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1 夸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恰当,不仅能使形象更鲜明,更好地抒发强烈的感情,而且能更突出事物本质,更为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夸饰》篇,对夸张艺术作了精僻的论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白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因此,历来优秀的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运用夸张艺术的。 提到我国古代诗人对夸张艺术的运用,人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李白.不错,李白在诗歌中对夸张艺术的运用,确实非常突出,象“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经常为人们用来当作论述夸张艺术的典型例句。至于杜甫,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是“体物人微”、“形容贴切”。“状写真实”,似乎只有如实描摹,缺少夸张。其实不然,杜甫对夸张艺术的运用,并不比李白稍差.无论是状写自然景物,反映社会人情或赞赏艺术表现,杜甫都曾大量地运用了夸张艺术,从而使形象更突出,感情更强烈,也更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8.
论一分为三的认识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是辩证法规律的一种形象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是现时代的辩证法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三分所要体现的是规律的动态展现过程,事物的整体动态的发展观,是对事物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的克服.一分为三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理等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走向的是一种共存,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共存;对于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而对于事理的分析是要回到事理本身的,一分为三的规律普遍地体现在它的现象的逻辑、理性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之中.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它不是运用逻辑形式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在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和认识事物。这种直觉思维广泛体现在中国人的哲学和科学思维中,从而成为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艳 《东岳论丛》2000,21(4):119-122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主义被“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引进,被一些作家吸收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郁达夫将心理分析作为反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一种姿态和利器,以实现社会启蒙的指归;施蛰存则把它作为小说创作在对象本体意义上的选择,并作为创作实践的形式和技巧而予以不懈追求;张爱玲则是在不同文化的综合努力中,将其作为探究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复杂心理现实的一种与对象最为契合的方式或依据,力图表达生命存在等更为深在的东西,从而实现人的心理的荒谬性、复杂性与人性真实性的相对完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英、汉数词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英 《云梦学刊》2002,23(3):117-118
英、汉数字作为各自语言文字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记数 ,表实指。但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 ,很多情况下 ,数字仅表示数量的象征或抽象意义 ,是虚指。数字具有修辞功能 ,常被用于夸张、比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并重点讨论了英语新闻标题与头韵、元韵、夸张、双关等修辞现象的结合及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学阐释与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群 《浙江社会科学》2012,(3):112-116,159
本文锁定夸张经典用例“飞流直下三千尺”,借助修辞学理论资源探究夸张构式生成理据,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夸张构式的构式义与组成部分意义融合的整体性,才能判断一个数量结构是属于常量、超常量还是夸张量,从而更充分地解释夸张义.夸张构式的修辞幻象特征,在物象、意象、语象的转换过程中体现.“夸饰恒存”与“象”思维及修辞幻象有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要重视基本词汇教学及其隐喻意义;借助隐喻深入讲解多义词,探究其语义关系;通过语境理解隐喻,把握词汇的精确含义。  相似文献   

15.
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中求奇"和"想象出奇"是岑参创作边塞诗和山水诗的两种表现方法。他最擅长运用夸张、拟人与比喻。他的诗歌构思新巧,善写奇幻的梦魂。造语奇峻,起句尤奇丽警拔。多用因果句和名词语句,并与杜甫同时创造颜色字置于第一字的奇句,更奇妙的句式是使抽象词与具象词直接联结。他炼字以意胜,常把名词与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动词诗眼平字见奇,常字见险,使诗句的意象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 ,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广告英语是激烈的竞争以及设计者的匠心独具的产物 ,修辞在广告英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比喻、双关、夸张、拟人、排比、重复、仿拟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17.
谢序华 《北方论丛》2020,(3):94-101
学界一般认为,汉字的假借是通过借字表达词音("依声托事"或"借字表词")来实现假借的目的,但事实上假借是汉字所兼有的一种表达职能,只有形义统一、以形别(表)义的汉字才具有假借的职能;而汉语单音节词自身不能独立地区别(表达)一定的概念,又不能区别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汉语的词是不具有假借职能的。所以,汉字的假借,既不是"依声托事",也不是"借字表词(音)",而是"依形托事"。  相似文献   

18.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钟名诚 《云梦学刊》2003,24(6):19-22
朱光潜在美学、文艺学的研究过程中阐发了对语言特别是对文学语言的看法,展示了独特的语言批评观:言意观,发展观,语用观,风格观。言意同一,言意相随,言是意的组成部分是其言意观。文学语言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语言发展创新的关键,白话代替文言并适度欧化是其发展观。“修辞立其诚”是其语用观。人格与风格同一,风格也受到潜意识的影响等是为风格观。文学语言一是表现二是感动是其功能观。  相似文献   

20.
刘澍心 《云梦学刊》2006,27(3):139-141
言语交际的过程从实质上是通过话语信息传递与理解交际意图认知过程。说话人话语与意图合作是普遍的语用原则。但由于语言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话语和意图的关系经常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合作与分离。听话人在领会意图过程中自然感到的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显示着话语与意图之间的距离,也决定着话语所表达的是规约含意还是非规约含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