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鲁迅对前苏联文学总体拥护的同时 ,对待具体创作、具体流派上又呈现出复杂的态度。在理智层面上 ,他认为前苏联文学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所必需 ;在感情层面上 ,他对“同路人”文学的艺术性情有独钟 ,尽管对其思想倾向亦不乏批评。他从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那里 ,而不是从列宁、斯大林和其他正统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那里接受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鲁迅的文艺思想更接近恩格斯 ,而与列宁有疏离之处。鲁迅是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那里迫近并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3.
姜振昌 《学术探索》2003,3(7):57-60
2 0世纪 2 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和发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创造社和太阳社以“福本主义”为指导所作的倡导和引起的论争 ,既因理论的谬误与鲁迅之间在文学的特性、阶级论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对新文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也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 :激励鲁迅一反孤独与沉寂 ,并在深层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鲁迅由此译介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 ,对于指导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其芳(1912—1977),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以1938年他进入延安为分界线,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以前,“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在他是最“可珍贵的东西”;而在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观,开始指导着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更  相似文献   

5.
鲁迅究竟何时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学术界,这是一个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些研究论文,根据鲁迅在《三闲集·序言》中所说,是创造社“挤”他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才明白了先前的文艺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因此认为鲁迅是一九二八年才开始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并受到影响的。近年来,有同志又根据《新民丛报》曾经提到过马克思的名字,以及《民报》上有  相似文献   

6.
周涛 《晋阳学刊》2008,(4):110-112
文艺本体论和认识论文艺观代表了西方文艺美学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但在鲁迅和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中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这既是对二人文艺观的重新解读,揭示出鲁迅接受厨川白村的深层原因,也是对当代文艺学发展趋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艺的阶级性、杂文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上继承了左翼文艺的主流观念,同时在文艺的人民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艺统一战线等问题上又吸收了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这一整合不仅反映了《讲话》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鲁迅文艺思想之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黎君 《北方论丛》2004,5(4):47-49
文艺论争贯穿了整个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这些论争的起因既包含有意识形态与美学观念上的分歧,更蕴涵着话语权力争夺的因素.从创造社挑战文学研究会、革命文学攻击鲁迅、茅盾、自由人第三种人对付左联的事例中,可以发现话语权力之争是激起多次文艺论争的潜在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9.
后期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文艺现象,在美学及文艺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文学作为一定经济和政治的能动反映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辩证把握。一方面他批判了文艺超阶级、超时代的“人性论”、“文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政治倾向性及群众性等方面阐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机械论、庸俗社会学观点,对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反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对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内涵——中国革命和中国文艺具体实际的正确理解,对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中介环节的重视,以及对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的把握等方面,又阐述了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辩证内涵。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左翼文学领导人对梁实秋、胡秋原、苏汉、林语堂等人所掀起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批判中,鲁迅的揭露和批判之所以最为有力,在揭露和批判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的阐释也最为精辟,一是因为鲁迅后期文艺观有着不同于“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较高、较全面的逻辑起点,这就是有着以美感  相似文献   

10.
李秀卿 《兰州学刊》2011,(12):213-215
1933年9月间,楼适夷和穆木天围绕楼译《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学》展开的关于误译的论争,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两种不同翻译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论争最后以鲁迅的表态而告终。鲁迅对翻译批评中"专揭烂疤"的做法的批评,体现出鲁迅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洞察和认识,以及对进步文艺的精心呵护,为文艺青年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末,世界文坛经历了一次文学理论大潮的冲击,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适逢其时,是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产生的影响极为广泛.今天,重读伊格尔顿,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和文学批评观是基于一种政治上的"压抑--抗争"的心理情结而产生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它更多的是伊氏"泛政治观"的衍生,是他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情绪化之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观念都表现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在文学创作中,他强调了文学的道德因素和社会功用,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观念;在实际创作中,他提出的一些创作手法也与中国古代文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与报刊关系及其启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保荣 《晋阳学刊》2009,(6):109-112
对于鲁迅与报刊的关系,学界较少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鲁迅一生主编参编的多种报刊、鲁迅在报刊发表作品的稿酬入手,深入探讨其对鲁迅思想文化启蒙与创作的影响,及其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扬文艺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理论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周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周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无论表现现代的或历史的生活,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周扬文艺理论研究也重视对文学特征问题的揭示。他认为,与科学相比,创造形象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对于文艺的价值与功能,周扬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帮助读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归根结底是为了用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教育人民,因为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相似文献   

15.
陈昌云 《学术界》2012,(5):152-161,288
朱元璋在明初文坛的地位不高,但凭借帝王身份,他对明初乃至明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文学思想明显带有回归先秦儒家文艺观倾向,文学观念宽泛博杂,崇尚实用功能,淡化文辞、体制要求。文风由此呈现质朴率真、粗豪雄放之美。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具代表性,其崇儒尚实文学思想和朴野自然文风又体现开国帝王文学重质轻文、抒情豪迈、不拘格套的一般特征。作为出身寒微开国帝王的文学典范,朱元璋文学成就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三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一是蕴涵着政治反拨、人的觉醒和文学独立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二是在现代化和现代性诉求下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是1990年代后适应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市场化或世俗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的活跃不仅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观念的更新,也使文学史的编撰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文学的属性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开放和包容的世界眼光来架构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框架,使得文学史的书写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然而,有的文学史也出现了有意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世俗化文学过分强调和过度阐释等偏颇。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以独特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分类法和“动态”的文学史模式,它以“独白的文学”与“复调的文学”相对照,把作品里的声音由“独白”到“复调”的变化,作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分。这种文学史分析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察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新思路。依循这种思路,我们发现原有的分析系统可能既缺乏准确的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事实上,20—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并不是“线性地”从象征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而是存在着“独白的诗”和“复调的诗”的杂错与对话。前一种诗以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他们的诗是个人的“心灵史传”,反映着诗人个人生活中的一系列“精神事件”;后一种诗以鲁迅(《野草》)、穆旦为代表,他们的诗是分裂世界中的思想对话,是把主体推向他所在的世界,推到他的对立面,通过对话性描写,展示比主体世界更为丰富的“生存全景图”。两种诗歌既分属不同的系统,又统一在相同的对空。二者的共存和对话,说明中国现代诗歌“共时”地展现着传统的文学气质和现代的文学心声,透露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仍属“转型文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分析梳理了鲁迅文学作品对绍兴地方性形成及绍兴地方性塑造方面的影响。鲁迅文学作品对绍兴地方性的再现作用,加深了人们对绍兴地方性的认知,影响了绍兴地方性的形成;在塑造绍兴地方性的方面,鲁迅作品承担了地方品牌的功能,为旅游开发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启发,并为相关文化再生产提供原始文本和文化意义。因此绍兴在相关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塑造绍兴的地方性,充分利用鲁迅作品和鲁迅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文学体制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愈益重要。乔纳森.卡勒就是较早对此问题给予关注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主要考察了大学体制的变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也论述了其它的文学体制性因素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体制层面着手研究文学,有利于我们刷新对文学的认识,也将对文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新英雄主义本质上是带有萧军专属烙印的革命英雄主义,是萧军思想性格的核心概括。新英雄主义在生活中凝结为萧军抵御外来侵袭的掩心甲,在文学上则固化成独特的文学风格。从萧军的小说和散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鲁迅精神对萧军创作的影响,以及新英雄主义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