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湾产业的升级与大陆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海峡两岸未来经济关系问题.论述重点是:台湾产业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有“转型”之必要;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非常适合台湾资本的投资和发展.作者对两岸目前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九七”后,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与内地在经贸合作中将出现新的特点。本文从产业发展和长远规划角度分析了两地经贸合作的前景,指出在投资、贸易、金融、旅游、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区域经济方面,两地经贸发展大有潜力。因此,我们应遵循两地经贸合作原则,促使两地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这对于保持香港平稳过渡,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韩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的现实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 ,在新近确定的“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框架下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着战略升级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发展态势良好 ,已经为双方经贸合作实现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韩两国推进经贸合作既有潜力又有机遇 ,已经为双方经贸合作实现战略升级提供了可靠保障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已经为双方经贸合作实现战略升级标注了明确方向。然而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中尚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应当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为此 ,中方要注重在不断加强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使双方在经贸、科技、信息与人才交流中形成互动局面 ;要注重引导韩国企业依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导向进行投资 ,改变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布局、投资行业过于集中的现象 ,以利于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联动局面 ;要注重发挥中韩两国的地缘优势 ,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为双方经贸合作的大发展打开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海峡两岸经贸结构严重失衡,台湾长期顺差。通过分析海峡两岸贸易合作结构和产业投资合作结构的现状,得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结构性失衡缘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海峡两岸经贸结构的对策:(1)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力,突出政府主导作用;(2)加强两岸资源整合,提高两岸新兴产业经贸合作比重;(3)把握比较优势,优化提升两岸产业分工结构,使经贸合作在促进两岸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8年以来两岸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两岸经贸合作取得了实现三通、双向投资、签署金融监管备忘录等实质进展,对台湾经济包括出口贸易、投资引资、股市、服务业及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等方面已经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年粤台经贸合作数据,分析了台商直接投资、粤台贸易对广东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认为台商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广东的产业升级,但粤台贸易对广东产业升级没有促进作用,粤台经贸合作总体上促进了广东的产业升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粤台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缩小粤台贸易不平衡,引导和吸引台商投资,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台湾高科技产业与两岸产业合作趋势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20世纪90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台湾高科技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初期,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台湾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台湾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促使其将视野扩大到祖国大陆,通过融合并吸纳大陆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扩展台湾经济的发展空间,为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开辟新路。在海峡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台湾高科技厂商纷纷到祖国大陆投资,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促使第三波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8.
ECFA效应下的两岸经贸合作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经济社会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一年来,加之"东盟+1"的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的签署、大陆"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和台湾十年愿景的出台,更使台湾业界看到两岸经贸合作将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有助于建立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投资双向化、形态多元化、产业链合作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台湾经济是以“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为基础的。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由于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出现结构性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困难局面。台湾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是把握时机,迅速进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而其最好的经贸合作者无疑是中国大陆。从实践看,十多年来两岸经贸合作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济繁荣与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合作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0.
 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与两国关系和潜力不相称这一判断值得怀疑。现有测算贸易潜力方法存在诸多逻辑问题,据此估算出的中俄两国贸易潜力不能准确反映两国的基本国情。从资源禀赋特征、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对开放贸易的依存关系看,中俄经贸合作存在“天花板”限制,其存在于包括双边经贸总额、经贸额占中俄各自外贸的比重、经济产出结构以及中俄双方对外经济战略的差异中,并决定过往中俄经贸合作的现有水平和成长空间。俄罗斯经济发展积累的问题和未来的经济政策方向,是考虑未来中俄经贸合作成长空间的基本依据。大项目与能源合作、投资合作、金融合作以及中间品贸易合作是未来中俄经贸合作的主要空间,也是两国政策互通与合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以来两岸投资关系的新发展及其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0年以来,在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快速扩张,呈现出规模大型化与层次高级化的趋势。目前,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对外投资地区,台商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已进入本土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台商对大陆投资已成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取代两岸贸易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主流。两岸投资关系的新发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反映了两岸经济融合的强劲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 0 0年台湾经济深受政局动荡之累 ,发展速度仅为 5 .98% ,仍处于低速徘徊之中 ;两岸经贸持续扩大 ,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赴大陆投资企业进一步增多 ;岛内投资环境恶化 ,作为经济成长主动力的民间投资与消费不振 ;股市惨跌 ,民众财富大幅缩水 ;金融情势可危 ;失业率持续走高  相似文献   

13.
1 9 8 0年代,中国台湾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导致总体经济失衡。当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实行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采取金融、贸易、投资自由化举措,扩大公共投资,重视环境保护,使贸易顺差急剧回落,经济趋于平衡,但也付出了新台币大幅贬值的巨大代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苏中外经贸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入世的背景下 ,苏中外经贸要更快发展必须加快区域内部开放 ,彻底转变贸易观念 ,充分有效地利用外资 ,积极进行外商投资的载体建设 ,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两岸经贸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恢复发展至今,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两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领域呈多元化,投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投资经济效益明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两岸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商品结构趋向多元、互补,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台商普遍增资扩股,投资产业层次逐步提高,投资地域有向内陆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受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经济及海峡两岸经济形势大环境变化影响,海峡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从大幅衰退到强劲反弹回升的发展态势,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格局尤其是台商对大陆投资策略与区域布局发生新的变化。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与两岸直航经济效果显著,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在迈向正常化与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对外经援是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手法,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及经济目的。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台湾的对外经援活动已逐渐建立机制完备、制度化程度高的运行体系,在政治上成为"务实外交"的工具,在经济上促进了台湾的海外贸易,为海外私人投资项目培植了社会基础。台湾对外经援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以双边经援为主,以多边经援为辅,与对外投资相互补充,以化解政治压力为目的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自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贸易方面,台湾已丧失了单独与中国大陆通商的资格,沦为中日两国间商品贸易的转口地,且两岸间贸易多以走私的方式进行,闽台尤其如此;在投资方面,来自台湾的资本投向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商行和黑色娱乐业,是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服务的。本文认为,日据时期的闽台经济关系实际已成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一种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19.
民进党上台四年来,台湾经济从中速发展逆转为负增长和低速增长,处于衰退和低迷之中。其原因主要在于:内部政局和社会动荡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台湾当局以"台独"意识形态处理海峡两岸关系,使两岸关系僵局无法缓解,外资对台投资大量减少;近两年国际经济不景气,使台湾出口贸易受阻,只依赖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出口增长来维持其经济正增长的局面。前两个因素如果不解决好,台湾经济要恢复到过去的中速增长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