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两片典型宾组卜辞记录了商代发生的一次月食现象,学术界对这次月食发生的日期和月份素有争论。通过认真分析两组卜辞,全面辨正以往学术观点,特别是对其中关键字“”的正确解释,从而得出了“己未夕庚申月有食”并非是发生在庚申日夜晚或己未日前半夜到后半夜即庚申日凌晨的月食,而是己未日夜晚并且是己未日下半夜开始到庚申日天明的月食。根据卜辞记时规律,这次月食发生的正确月份是十二月,十三月说和一月说皆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中,日食与月食的记录比较系统和完备。从现有的记录和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当有日食或月食发生,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施行相应的"救护"仪式,用以救护日月,这一传统礼制从周代一直延续至清末。追溯日食与月食的"救护"仪式从不同趋于相同,研究这一变化并且进行系统分析,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意义,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与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诸多卦、爻辞是对古代天文现象的记载,丰卦卦、爻辞便是中国最早的“太阳黑子”及“月食”、“日食”记事。  相似文献   

4.
历祖卜辞中有一组"癸酉貞日夕又食"的卜辞,称为"癸酉日食",或读"夕"为"月",占卜是否会发生日食或月食,或认为应从日字断读,是一次月食。其中的"日月"二字写法特殊,都作日字在上月字在下而挤占一个字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日月"应是一个字即"明"字,为"明有食",是天明后发生的一次日食。本文认为,读为"明"字可从,而"明有食"与卜辞记载日月食的辞不类,应不是一次有关日月食的占卜记录。卜辞"■(又)食"不是日、月食的专用语,由辞末及整版甲骨上有祭祀上甲的内容,所称的"癸酉日食"实应是占卜"侑食"上甲的一组卜辞。  相似文献   

5.
古本《竹书纪年》云:“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今日天文学家皆解为日食,并认为此即公元前899年4月20日5时27分之日食,言之凿凿。我昔作《西周诸王年代考》亦从其说,但以为此日食在我的年代考上应在孝王元年,而非懿王元年。于是在同仁中发生争论。我继续钻研此问题,发现所谓“天再旦”不似日食,有甚可疑者,兹述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我国古代日食发现甚早。《左传》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引“《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可证夏代已知日食,而记之于书。殷代则刻日食月食于甲骨上,凡读过甲骨文者皆知之,不须征引。周人当然更知日食月食,例如《诗·十月之交》(当作七月之交,见拙作《诗·十月之交》应为七月之交说》,《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第一章:“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8-24
宋代科学的发展,使经验观察知识不断丰富,进而对理学的解释体系产生了冲击。在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中,因此出现了经验主义的萌芽。在宇宙论中,朱熹在解释诸如星体的运行、日食月食等现象时,试图摆脱张载等人通过构建星体的阴阳属性来解释其运行规律的做法,更多从星体自身运行轨迹、质量大小等感性经验因素来解释;在认识论中,朱熹持有一种反映论以及通过大量个别事物的研究进而上升到普遍真理的经验主义原则。朱子思想中的经验主义萌芽是经验观察同理学玄思相碰撞的产物,最终又消解于理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谭丹 《人文杂志》2022,(1):130-140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前期学术曾将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知识相互调和。清末民初时,月食救护与月球新知的矛盾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中的焦点,月亮的科学话语交织着文明的焦虑和紧张感。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为严密、精确的月球知识得到传播,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更大冲击,月亮观念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并未消失。  相似文献   

8.
仅仅就当今一系列具有象征意蕴的小说命名来看,比如《迷人的海》、《北方的河》、《花园街五号》、《银杏树》、《红罂粟》、《大林莽》、《月食》、《围墙》、《纸铐》、《铁床》、《干草》、《井》……人们就可以知道作家们对象征艺术有着怎样浓厚的兴趣。如果越过这一文学现象的表面,探视其内在的发展、变化,则更可以悟出:象征蕴涵已成为当今小说家们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它不仅显示了创作界的小说观念的微妙变化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地、有效地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容量与传达途径。  相似文献   

9.
卜辞曰:癸酉贞,日月又(有)食,佳若。癸酉贞,日月又(有)食,(?)若。此对贞日月有食卜骨,著录于《簠室殷契徵文》、《殷契佚存》、及《双剑誃古器物图录》。商代卜辞记月食者,如《簠室殷契徵文·天象》二片:“旬壬申夕,月(?)(有)食。”是也。其记日月有食者,此片卜辞癸酉对贞日月有食及《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3965片:“癸酉贞,日月□(又)食,(?)甲。”  相似文献   

10.
日月食卜辞的证认与殷商年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王武丁时期 ,依癸未夕—甲午夕—壬申夕—己未夕皿庚申—乙酉夕排序的宾组 5次纪日月食卜辞 ,是目前已知的殷商时期可据以天文定年的最确凿材料。参以历组卜辞“癸酉贞日月 (夕 )又食”的纪录 ,推定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 12 5 0年至前 1192年 ,而武王伐纣的年代应在公元前 10 5 0年至前 10 2 0年的范围之内。本文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之一 ,主要结论已于 1998年 12月 15日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会”上宣布 ,并摘要发表于《文物》 1999年第 3期  相似文献   

11.
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普遍认为 ,战国秦汉的俸禄制 ,是此期官僚制度充分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进而指出战国俸禄有年俸和月俸之别 ,并考察它们的不同来龙去脉。作者认为 ,贵族时代卿大夫以采邑为居官的的报偿 ,采邑往往是终身甚至世袭占有的。战国年俸 ,便是从卿大夫采邑的收获物演变而来的。同时周代还存在一种“稍食” ,它针对“府史胥徒”这个身份卑微的阶层 ,并采用按月考课、按月授廪之法。作者提出 ,秦代“月食”和汉代“月钱”来源于昔日小吏的酬报形式 ,秦汉朝廷向百官发放月俸、并以禄秩确定官僚等级 ,这意味着其时君主是以“吏”的形象为百官定性定位的 ,对应着王朝“以吏治天下”的政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一、《易经》中的整体思想及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科学哲学中的地位 《周易》是我国古代借卜筮以明人世、天道、人生哲理的典籍之一,列“六经之首”。当时哲学虽然还未从占统治地位的神学迷信中分化出来,但其中蕴含的宇宙整体的思想,在当代世界易学研究者中已得到肯定。据我国天文考古研究,商已有了历法,知道“置闰”,已有观测日食的记录。到春秋战国,天象知识在生产实践的推动下有新发展,已知晓五大行星运动的周期。汉代则创造出测天的浑仪和摸拟天象的天球仪(浑象),观测到月的圆、亏的运动规律,并引入历法,提高了推算月食的精度。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的对立来解释地震的成因。秦国的医者则用阴阳二气和风雨晦明之气来解释疾病的原因。 八卦的形象就是古代的文字,“三”是古“天”字,“三”就是古“地”宇,古人以古  相似文献   

13.
清代金石学勃兴,义例分支亦随之蔚成大观。清代义例探求扩展了“金石三例”仅限于唐宋大家、名家的原有范围,分裂为骈文、古文、折中三派。金石学领域的关涉义例之作繁琐且有考史倾向,背离了“金石三例”开创的有裨文章的传统;辞章学维度的碑志义例研究与现世创作紧密相连,直接服务于创作,其探讨具有重要的文章学和文体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年例作为一项地方特色浓厚的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茂名年例文化有了新变化,但同时茂名年例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研究茂名年例文化,一方面为了解变化中的年例文化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为引导年轻人积极参与年例文化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首次调查了海口地区汉族865例(男527例,女338例)8项遗传学指标(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下颏突出度、耳垂类型、前额发际、发形),探讨了遗传特征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性及特征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在课例研究过程中阻碍教师合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例研究中"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淡薄,教师存在孤立主义的教学观念。教师水平差异小、时间上的限制影响教师的合作,教师对课例研究中合作的效果抱有很低的期望。针对这些阻碍教师合作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研究课的选课要围绕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课例研究中要有明确分工,课例研究要让教师看到合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化平 《殷都学刊》2013,34(1):21-24
文章从甲骨卜法的角度分析了一些数字卦例,认为数字卦例中也存在单贞、对贞、选贞和一事多卜等贞问形式,在承认数字卦筮法与甲骨卜法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对数字卦例中两两并列的刻写形式提出了新的分析,认为它们是一次正反对贞的结果记录.  相似文献   

18.
海口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首次调查了海口地区汉族865例(男527例,女338例)7项人类学不对称行为特征(包括利手、扣手、交叉臂、利足、交叉腿、起步类型、优势眼),探讨了不对称行为特征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性及特征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笔者根据民问验方用鲜蒲公英根治疗烫伤1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7岁;其中浅Ⅱ度烫伤8例,深Ⅱ度烫伤6例,Ⅲ度烫伤2例,烫伤面积最小2%,最大10%。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段的音频样例重复检测方法,通过设置矩阵来表示样例间的相似度信息和匹配位置信息,计算样例间的匹配程度,记录检索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重复阈值快速准确地找出重复样例,能提高检索系统的利用率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