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的概念是针对人的审美直觉的程度而设立的 ,在美的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见《人间词话附录·人间词乙稿序》,以下简称《乙稿序》)王氏认为,衡量境界有无的标准是“真”,而衡量意境深浅的标准是“浑”。下面就对王国维衡量境界有无深浅的这两个标准谈些看法。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品中怎样的景物才称得上是“真景物”呢?依王国维,“真景物”的标准有二条:第一,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必须真切鲜明,富于直观性,即王氏所说的“不隔”。何谓“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是晚清以来论词的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境界”说是其核心。他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境界”说虽非王国维首创,但“根本”论的提出却是他的贡献。一九○八年王国维亲自整理出版的《人间词话》的第一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说和"境界"说为基础对姜夔的创作多有诟病。其《人间词话》中的诸多理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多有契合之处。"陌生化"力图通过语言的阻碍和变形延长审美过程,实则是通过"隔"的创作方法达到"不隔"的审美境界。因此通过与"陌生化"理论的互释和比衬,可见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有“境界说”、“隔”与“不隔”、“理想派”与“写实派”、作家的修养、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八○年出版的《辞海》中,某些有关文艺理论条目还颇有“左”味,像“人间词话”条就是一例。该条说:“《人间词话》……论词以‘境界’说为中心……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为‘有境界’的‘最上’之作……其所谓‘真感情’是指先验的‘赤子之心’。作者最为欣赏李煜的词,认为最能体现这种‘真感情’。……”看来,编者也注意了词书的“客观叙述”的特点,没有正面断定是什么“主义”;但是,在加引号的“真感情”之前加上个“所谓”,并说是“先验”的“赤子之心”,这样,“先验唯心主义”的断语,也就“呼之欲出”了。《人间词话》那几条词论原文是这样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隔”与“不隔”说内涵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这一文学命题,众多学人对该命题的内涵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他们因忽略了"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立足于"境界"这一审美形式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而提出来的审美尺度这一现象,所探得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所谓"隔",实质上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有障碍(包括迟滞与不自然),"不隔"是指共鸣产生的自然与流畅.  相似文献   

8.
境界三章     
“境界说”美学总是与王国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说一部作品有“境界”或者无“境界” ,这究竟意指什么呢 ,其内容又含盖着那些相互关联着的方面呢 ?笔者读《人间词话》 ,以为关乎这些问题的解答只应从作者所论作品境界之生成上去寻找。行者连骨带筋检点王氏“词话”章句 ,梳理所得 ,在此表为三个较大的方面或线索 :审美之“真”是境界生成的力点和轴心 ;“自然”“不隔”偏重艺术创作 ,言作品审美境界之如何呈现 ;而“工”与“不工” ,则是消费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体认 ,经过这番体认 ,最终完成对作品境界之有无、深浅与高低的审美认定。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6则至41则主要讨论了“不隔”的批评尺度。这种“不隔”之说虽然来自中国文论传统,但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体现出了“不隔”的美学特征:情感美、自然美、形象美。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后面则是诗词合论。《宋元戏曲考》又云:“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显然,王国维论诗词曲均是以境界(或意境)为最上的。不过,这跟着就产生一个问题,就说诗吧,如小李社,大概谁也不否认其诗有意境,然而,同有意境,小李杜为何不如李杜?只谈意境为最上,是说不清这个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美学观点——“境界”说,并把它作为评价诗词的最高标准。本文就“境界”说的本质作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歌评论家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著名的"隔"与"不隔"的理论,他极力褒"不隔"而贬"隔".应该说,强调在诗词创作中抒真情,反对为追求典雅而过分矫揉造作的创作风气,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王国维“无我之境”的阐释往往脱离《人间词话》这一文本语境,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或是西方理论资源为指引灯甚至为目标,断章取义地进行生发,而忽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原文表述和总体审美取向。笔者认为解释文本不能完全以解释者的“先见”来代替或歪曲文本语境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存境域,对《人间词话》还原式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切实地理解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说。回到文本本身才是文艺美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早向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学习的理论家.在《人间词话》中,他把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文论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起自己有独创性的文学艺术论.其核心是“境界论”,为词提出了最早的审美范畴,即能反映“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这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他曾自诩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事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拍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足见他的独创性.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又进一步把“境界论”分出了两个审美范畴,即就“我”与“物”的关…  相似文献   

15.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话”是元明说唱文学重要形式之一。1967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竹纸刻印的书籍,内除一本南戏《白兔记》外,其余都是“说唱词话”,共十六种。近年来有人据此推断《金瓶梅词话》的成书问题,造成了混乱。曾有人提出,词话之“词”,“可有三种解释:一词调之词;二偈赞之词;三骈丽之词。”更有人认为,词话就是“有词有话,即有说有唱。词泛指诗、词、曲等韵文而言”。实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仅指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图景,也指作家主观的情感,实质是其治学的切身体会。词学要追求一种境界,而语文学习,作为重要的,乃至终身的素质教育,又何尝不要追求一种境界呢?...  相似文献   

17.
意境问题,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不少诗人、作家、画家、评论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精湛的论说,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接触到这个问题,使它在理论上有着丰富深厚的内涵。近年来,不少同志认真探索了这个问题。王昌猷先生的《再论我国古代文论中意境的特征》①是这方面文章中颇有见地的一篇,文章对王国维《人间词话》关于“境界全出“、“隔与不隔”等问题的分析,时出新见,对“意境说”与“典型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诗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境界,第一次从美学角度作了形态上的划分。他指出: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极富创新精神的文学批评力作。贯穿《人间词话》始终的境界说则是其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此外《人间词话》在评论诗词作家、作品、流变和创作方面,也都充满着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人间词话》新意迭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其主流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其中的种种不足,也不该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影响较大的词论,历来评价不一.有些同志认为《词话》的基本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它鼓吹脱离现实的纯艺术的文艺观.而笔者却认为,《词话》虽然存在着某些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观点,但基本体系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其“境界”说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借鉴的价值.本文仅就《词话》中有关“境界”创造的几条理论的评述,从一个方面来说明《词话》基本观点的正确性,以求教于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