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利益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而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使得常态社会必然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不仅进入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也使利益关系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高度一致的局面,产生了巨大分化,出现了众多利益主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种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对公共政策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尤其使政策认同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盲目的政策认同。为了提高政策认同的质量、实现政策执行的成功,需要在宽容中采取多种措施,协调整合多元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分析发现,中央政府只给出了宏观的指导性意见;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了有效的争利卸责,在政策中附加了种种限制性规定,导致农民工难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现行政策结果是,社会财富出现新的逆向调节,从农民工流向城市居民,从社会底层流向中上层,农民工未受益先受损,并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工而言弊大于利,中央政府应及时负起责任,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谋利性代理的特点,摒弃寄希望于地方政府的思维,尽快出台政策,使养老保险能够真正使农民工受益.  相似文献   

3.
东亚生产主义社会政策模式的产生和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福利体制这一研究领域,人们对于"东亚福利"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尽管如此,研究者对于东亚国家是否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社会政策模式,以及如何解释这些国家福利体制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从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东亚福利体制的一个共同点,即以生产主义为导向的社会政策发展战略出发,来考察东亚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在形成东亚政策模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提出生产型社会政策模式与东亚威权主义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为分析东亚福利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也解释了八十年代以来在这一地区出现的民主化运动对于东亚社会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对于这一区域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李强 《河北学刊》2007,27(5):46-51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不断用政策来修正制度或体制。改革就是对政策、法规和体制的调整,这种调整最终体现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用分层理论表述则最终体现为调整社会分层结构。当代中国的政策调整自改革开放以来分为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一个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当前政策调整的趋势,明显地增加了公平方面的政策变量,试图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向普惠的方向调整。但从2007年算起,尚需要三十三年才能将中国调整成一个中等收入层为主体的社会分层结构。所以,对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做长时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公共政策的功能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政策是政党和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其 本质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 性分配。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都是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不受 益,而不受益实际上就是受损。换句话说,就是在保障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 的利益。这是由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功能与特点所决定的,公共政策的选择与执行应充分考 虑到它保障的是否是多数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公众应当既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也是政策执行中政策目标指向的客体。如果以"嵌入性—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来描述公众与社会政策制定—执行过程的关系,则建国以来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角色先后经历了非嵌入的受益者、非嵌入的受损者和嵌入的利益相关者这三个阶段。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角色转变展示了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历史、现状,也预示着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7.
住房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住房政策的微小调整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的变化。住房政策的出台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本文利用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之一——倡导联盟框架理论来对中国住房政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住房政策走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最近,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与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邀请上海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30余人,就浦东第二轮开发中的社会发展政策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讨。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予以简要介绍。一、加强推动浦东社会全面进步的政策研究与会者认为,社会发展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利用政策,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要求,抑制、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因此,对社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考虑人们的利益需求,要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政策,并通过这些政策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落实利益。所以,浦东的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政府利益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取向。在我国,由于制度的原因和共容利益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利益的大部分可以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互相促进。但是也存在一些政府机构利益,主要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等小集团利益,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等三个层次。政府机构利益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它又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不良影响,并降低整个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对政府机构利益的考察应着眼于如何尽可能减少政府利益,并将它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避免机构利益的存在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媒介生态变革已形成了官方媒介与社会媒介并行的传播格局,这两类媒介信任如何影响政策遵从是传播学和公共管理的新议题。基于3846份问卷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官媒信任与社媒信任对政策遵从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的双通道模式:官媒信任可以直接提升政策遵从意愿,也可以通过政策认同、政策获得感间接提升政策遵从意愿;社媒信任不能直接影响政策遵从,而是通过政策获得感间接提升或通过政策认同间接降低政策遵从。两者的共同点是,政策评价在两条路径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政策获得感都具有强化政策认同进而提升政策遵从的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政策评价在社媒信任与政策遵从的关系中是完全中介作用,政策获得感与政策认同具有相反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郑畅  孙浩 《西部论坛》2016,(5):100-108
利用CGSS(2010、2013)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社会地位流动预期以及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水平对我国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分析表明: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预期、较高的相对收入评价都能显著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绝对收入水平与民众社会公平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社会地位流动预期对中西部地区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相对收入越高认可的不公平程度越高,乐观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预期能明显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因此,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公平自由的竞争流动机制,使民众拥有均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进而维护和增进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维护社会公平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构建和谐社会、把社会公平放到突出位置来维护的进程中,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亦即公共政策的伦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公共政策理念层面突出伦理精神,公共政策主体层面以公共利益为本位,公共政策目标层面善于体现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公共政策的执行层面注重社会公平,公共政策的评估层面强调社会公平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管制公正、分配公正,更要强调矫正公正。矫正公正有助于摆脱被动公正的消极状态,以主动公正积极地去消除人们蒙受的痛苦和不公正。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公共政策具有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持续性,为此必须持续地对支撑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保持敏感。在我国,权威政策民主论和参与政策民主论与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两种政策民主观的冲突展示了对民主构成威胁乃至否定民主的因素,单独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健全权威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正当性,健全参与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开放性。统合这两种民主观应该在政策民主论中强化这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14.
强制缔约制度是现代契约法为践行契约正义而对契约自由进行的归位性限制,其存在领域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范围并不具有对应性,民生依赖和公共政策需要才是产生该制度的直接动因。在实务和学理认识中,应将强制缔约和其他性质法律关系的区别予以澄清,对强制缔约的学术分类进行科学认识有助于准确司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民生理论认识的新境界,也指明了民生建设的方向.民生的最高历史形态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目标;民生的本质属性可归结为最广大的民众所享有的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体系;民生实践应当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方法则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7.
邱荷 《理论界》2014,(4):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他们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个性自由的理想人格。他们的理想观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认为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越来越强,其预期也正在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从而使货币政策收效变难。要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准确披露政策信息,取信于民;利用信息优势,正确引导经济主体预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对其预期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其核心内容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包容性发展理念为中国社会政策的设计和完善提供了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要追求公平正义、注重协调发展、强调权利保障、重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民生保障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与社会保障不同,民生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公民提供的、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不断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民生保障有其正当性、必然性,人的尊严、社会正义、国家责任、人权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为民生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