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鸿章主管外交,形成了一整套外交思想。他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图自强:以条约为手段,制约外国势力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达到使列强彼此牵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中华民族完全获得解放并努力“促成世界大同的实现”,为此主张“一定要唤起并组织广大的民众”“使其觉悟的参加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联合“平等待我的革命势力及民族”即苏联和“被压迫民族的势力”,并且强调在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斗争时要注意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说,邓演达的外交主张不仅对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外交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建设过程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邓演达的确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同时表明邓演达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外交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当然,邓演达在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外交思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外交理论和主张,如: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倡导睦邻友好,实现亚洲民族大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坚持国际平等,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联合被压迫民族结成联合战线,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等等.反霸维和是孙中山外交思想的核心.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不仅开创了中国争取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和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的理论宝库,而且影响和推动了毛泽东、邓小平在更高层面上提出"两大阵营"、"三个世界"、"东西南北"的外交战略理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中也存在对于帝国主义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包含着对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历史经验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争取中国独立平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战略思想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沈传新 《国际公关》2022,(4):149-153
魏源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在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念和国家意识.他主张变革自强,反对外来侵略;主张顺应时势,"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加强国际贸易;重视宗教的作用,主张不同的文明共存.这些内容构成了他具有浓厚封建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外交思想.他的外交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是晚清时期积极提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主张方面,他在湖南最先倡创厘金;洋务运动中,主张本末并举,反对舍本逐末;主张对外开放,与西方列强"商战";强调"民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以"便民"、"利民"、"裕民",反对官办和官督商办;要求收回海关主权和废止厘金等。其思想独到高远,对其后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现在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是否定国家主权思想的总体现。美国的人权学说继承了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美国将人权思想因素注入外交始于罗斯福。中国主张主权高于人权,应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优先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为全世界广大人民享受各项人权创造必要条件。2000年中美关于主权与人权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相似文献   

8.
"新干涉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列强为了实现其领导世界、主宰世界的目的,而采用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军事打击来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新的外交策略."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9.
马建忠的外交思想是其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主动开放 ,谨慎交结 ,利用国际公法 ,修改不平等条约 ;反对盲战 ,隐图自强 ,他还首次提出了集选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的使才得用观。马建忠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进步意义 ,自成体系 ,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苏报案是清末震动中外的大案,也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名案,其意义巨大,影响深远.袁树勋为清末封疆大吏,他严厉镇压反清爱国志士,任上海道台期间由其亲自处理了苏报案.但他竭力反对列强入侵,主张维新,又有进步的一面.论文以袁树勋任上海道台期间处理苏报案为中心,论述了中西新闻自由观的第一次大碰撞;并试图概述、概评袁树勋复杂的一生:他努力维护国家主权,阻止洋人越界筑路,拒绝租界当局参与黄埔江疏浚工程.在其任所内,力所能及地进行了一些新政、美政:山东巡抚任上首开咨议局,裁汰冗员,整顿吏治;两广总督任上,奏请设立广东大学,并建议召开国会;关心家乡的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多有捐助.他反对列强,主张变革,是其爱国思想的表现;他镇压革命,扼杀<苏报>,表现了对清王朝的忠心.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时代的忠君爱国人物.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外交官。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是其外交思想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超越“华夷界限”,向西方学习;主张“主和外交”与“诚信外交”。他外交思想的本质并非卖国投降,而是有非常大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教仁的民族危机论与外交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教仁在20世纪初敏锐地看到了中华民族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的空前深重的民族灾难,并尖锐指出,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当中,最危险的民族敌人是来自北方的沙俄帝国,特别是来自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同时根据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提出了当时我国应该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尽量减少损失,捍卫国家主权.宋教仁的这些新认识,丰富了我国的民族自强与外交策略思想.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实地考察西方文化和理性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家。他秉持超越传统的爱国经世和思想开放的价值观,形成了理性的中西文化观和务实的和平外交策。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人走出"天朝"迷梦,面向世界近代化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建忠的外交思想是其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主动开放,谨慎交结的观点;主张利用国际公法,同列强进行斗争,修改不平等条约。他还反对盲战,主张战和要看时机。在培养外交人才方面,马建忠提出了集选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的使才得用观。  相似文献   

15.
日昌是近代中国一位有争议的地方督抚大员、洋务实干家。根据丁日昌的思想言行和晚清客现历史环境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从总体上对其予以肯定。通过对丁日昌外交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考察,明确认定其按照条约办事的外交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其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他在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中的基本态度,体现出运用国际公法解决中外争端的理性外交精神。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时代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和支配之下,孙中山要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同列强打交道。在此过程中,孙中山的外交思想经历了一个由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从寄希望于列强的同情和支持到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现实主义外交思想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他主张为维护经济建设而对世界上所有国家采取灵活外交政策,积极同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但同时,他又强调必须把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能拿主权与经济利益作交易。为争取经济利益而采取的灵活外交和为保卫国家主权而采取的强硬外交相结合,正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之际,东西方列强不时非法勘测、侵扰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严重威胁中国海权。在与列强斗争的过程中,晚清政府的地方政府官员运用国际法中的有关规定与列强交涉,最终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东沙岛主权,并向国际社会宣示对西沙群岛的所有权。与此同时,晚清政府根据国际公法和各国的海上实践,提出了"水界"区、渔业区等海域主张,以捍卫中国南海权益。晚清政府维护东沙、西沙群岛的一切措施,都符合近代国际法的"自护之权"以及"条约"确定的领土界限和领土所有权等准则。晚清政府维护海权之举,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目前中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从维护国家主权 ,反对干涉内政 ;坚持睦邻友好 ,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国际平等 ,反对霸权主义 ;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照抄照搬四个方面论述了孙中山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异同 ,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章指出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对孙中山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并对国际形势进行科学预见和论证后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理论  相似文献   

20.
薛福成基于对时势的认识,提出"宜变古以就今"的变法观,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权,倡导振兴商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良国家政治体制,注重研究公法和培养外交人才,以掌握西人的"富强之术".薛福成的法律观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