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焦娜 《人口与经济》2016,(4):91-102
应用CHARLS 2011/2013全国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我国现行社会养老对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的影响。模糊断点回归结果显示,养老金提高了老年群体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有效挤入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消费,而且与基本医疗保险存在互补作用;进一步研究证明,养老金对家户医疗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改变了家庭消费结构,增加了个人医疗支出占家户总消费的比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参保群体的家庭医疗开支压力。因此,政府在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的同时,有必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养老模式的互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账户和医保基金支付的潜在压力,促进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三大支柱比例的合理化,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形成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各地区农民基础养老金现行给付标准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制度过程中需要将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相结合,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模型。文中依据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宏观适度标准.依据恩格尔系数和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微观适度标准.对各地区基础养老金及基础养老金与土地养老、子女养老、社会救助养老联合给付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提出各地区分层次、分阶段向适度区间调整、财政适度补贴、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福建老年人口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福建省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口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面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关注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促进福建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福建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现状与特点,研究探讨福建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与面临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城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辉 《人口学刊》2006,(4):9-13
依据国际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断标准,目前长春市正从初步人口老龄化向全面老年型转变。长春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程度在吉林省内属于较高水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问题对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通过对长春市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特殊老年群体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健全与完善长春市养老保障体制,解决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发展呈现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趋势,而人口的“双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和社会不但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金。而且还要提供高龄老人必要的老年服务;不但要着力保障“三无”、“五保”等特殊老人.而且还要关注占老年人口大多数的普通老人。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建设看,基本养老金制度建设比较全面、系统,从制度设计层面覆盖了各种人群,而养老服务保障建设还显不足,尤其是面向广大普通老人的相关服务保障缺失。当前要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转型。要以养老金制度为主向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制度并重的方向发展。服务保障对象应以特殊人群为主向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并重的方向发展,应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主办、民间参与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而社区服务保障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及可及性等诸多优点.是广大普通老人获得养老服务保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发展个人养老金是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灵活高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则是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掣肘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典型国家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实践、基本特征、实施效果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经过数十年的积极探索,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逐步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激励方式灵活多样、政策制定立法先行、政策调整循序渐进、关注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以及鼓励以家庭为参保对象等五个方面,有效推动了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与成熟。不过,这些典型国家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对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不足等现实困境。结合典型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对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见解,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从四个方面作出改进:一是引入多种税收优惠模式,增强政策的吸引力;二是凸显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助推优惠资源向...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际上掀起了养老保障改革的热潮,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国家调整对公共养老体系的投入,由单一养老保障制度向结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各国养老保障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一是使国家养老金制度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二是使得对公众养老金的支付更加公平、公正和有效率;三是多渠道确保退休后收入,减少职工对政府支付养老金的依赖。借鉴国际养老保障的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养老保障制度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老龄化相当严重的典范福利国家,德国在过去20多年间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宗旨是优先确保公共养老金的长期可持续发放,同时兼顾维护社会公平的诉求。本文拟回顾德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之路,并从可持续性和公平性两个角度去分析改革的成效,进而探究德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其实践中亟待反思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养老保障的现状评估与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障需求的增加。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根据山东省老龄委重大专项课题的实地调查数据和人口预测数据,对山东省养老保障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目前阶段,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客观影响下,机构养老需求将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本文进一步预测了山东省未来五年内的养老机构需求,以期为山东省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有效实施社会养老保障需求提供客观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梦琴 《南方人口》2010,25(4):45-51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致使老年残疾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残疾人口结构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需求,老年残疾问题凸显为重要社会问题。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残疾人的分布状况、生活状况、残疾状况、康复服务与需求状况,指出残疾老年人经济贫困而社会保障不足。本文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救助等层面提出了完善老年残疾人社会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家庭养老观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行为与观念两个层面上挤出了家庭养老,以国家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替代性。在养老模式的变迁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功能与责任,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相似文献   

12.
Does more money always mean that people are happier with their lives? To test the social comparison hypothesis as applied to happiness, this study uses survey data from the 2002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usehold economic resources and happiness in urban China. Household economic resources are measured as both income and assets (e.g., net worth and net worth minus home equity). In addition, the analyses include measures of relative income and relative assets. Results of ordinary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a positive association of absolute income with the happiness score whereas relative income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Although household assets are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predictor of self-assessments of happiness, measures of relative household assets do not correlate with happiness. Study findings suggest the level of happines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could be increased through policies that promote pro-poor growth and equ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In addition, introducing asset-building policies as supplements to other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s may promote happiness.  相似文献   

13.
薛惠元 《西北人口》2014,(2):85-91,97
拥有财政补助政策是新农保制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选取养老金净转入额、农民参保缴费的机会成本来分析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发现新农保是一项纯受益赚钱的制度,出于安全性、稳健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考虑,一个理性的农民是不会随便放弃参加新农保的。利用对湖北省仙桃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72.4%的农民有缴费意愿;性别、是否了解新农保政策、对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担心程度等变量,对农民的缴费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为实现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建议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实现政府政务公开;落实好“长缴多补”政策;加强新农保的行政推动.适时改为强制参保。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aving and consumption choices of the elderly in Germany, based on the German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s 1978 and 1983. Main feature of these data is the large sample size making it possible to analyze saving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he very old (aged 75 and above).The observed age-consumption profil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dicted by the pure life-cycle theory. Although wealth is declining between age 60 and 70, it increases again after 70, such that the very old have the highest savings rates among all age groups and accumulate wealth rather than decumulate it. These profiles are not confounded by cohort effects and mortality differences. The corresponding expenditure data suggest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 due to the generous German pension system and the almost complete coverage of health expenses by the mandatory health insurance in Germany, the declining consumption n very old age cannot exhaust the annuity income of the elderly such that wealth is being accumulated in old age.Research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grant no. 3 PO1 AG05842-01. I appreciate the helpful comments by Doug Bernheim, Angus Deaton, Daniel McFadden, Jonathan Skinner, Konrad 'Stahl and David Wise,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I am indebted to Hermann Buslei and Johannes Velling who provided most valuable and able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15.
利用5省22个乡镇1573个样本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养老保障能力评估对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普遍程度较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评估是影响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新农保作为一种有限保障并不能降低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第二,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存在代际差异,其中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评估和社会养老保障能力评估对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代际农民的养老观念、消费观念、所处的人生阶段存在差异所形成的。由此提出政府要正确认识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及其代际差异,着力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新农保待遇水平两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以避免养老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在黑龙江、甘肃、四川和湖北4省农村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按照不同的方法对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状况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但无论以哪一种标准衡量,老年贫困家庭的比例都大大高于全部被调查家庭的平均贫困比例。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是老年人口致贫的原因之一。因此,为占总人口75%的农村人口建立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既重要,又急迫。  相似文献   

17.
周云 《人口学刊》2002,(5):48-51
中国家庭养老的传统在今天仍被社会、家庭和个人所重视和依赖。这种传统的部分基础是亲属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家中的每个人有其约定俗成的权利和义务 ,在赡养老年人的问题上也如此。亲属数量和类别的多少不仅可以增加老年人晚年接受各方面照料的力量 ,也会潜移默化地促使人们认同、接受和依靠家庭养老这种方式。国家法律也对家庭养老传统的延续起到了监督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相对贫困的识别和测算是瞄准贫困人口和制定减贫政策的基础,但常用于识别相对贫困人口的比例收入法和测度相对贫困程度的FGT指数在理论基础、比例设定和贫困性质方面遭到质疑。采用基于社会融入成本理论的弱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及与弱相对贫困线相适应的分层可加综合贫困指数,且考虑与现阶段我国绝对贫困线衔接性及国际标准的可比性,使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估计了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线,并测算分析了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基于弱相对贫困线构造的综合贫困指数兼顾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避免传统FGT指数分别测度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时动态变化趋势出现分歧的问题,可更为直观地综合评估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无论城乡,尽管不平等导致相对贫困始终处于高位水平,但绝对贫困更大的下降幅度使得中国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程度仍呈稳健下降趋势。从社会融入成本角度出发,建议未来考虑住房成本和子女养育成本,分家庭类型进一步细化弱相对贫困标准。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类瞄准弱相对贫困人口,监测弱相对贫困程度演变并综合评估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19.
贺小林  梁鸿 《西北人口》2013,(6):70-74,79
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是区域经济的运行和走向。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有必要率先探索并构建发展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在制度、区域、城乡层面的统筹。本文在分析了上海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以及老年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发展型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