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和思维的体验性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基础是体验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体验某一类事物,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更好地形象地分析了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当代隐喻研究的发展,并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尝试从认知角度分析比较汉英与味觉有关的隐喻的共性。该分析提炼了汉英以"味觉"作为源域的共同的概念隐喻,并讨论了共性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支持莱考夫等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主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体验哲学认为,空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空间的认知直接来自人类对空间的体验。因此,正是基于此,本文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英汉语料来探讨空间隐喻的体验性。空间隐喻具有体验性,它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哲学观“体验性假说”及概念隐喻理论,然后从文化角度详细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的隐喻表达之异同,结果发现:和人的身体体验一样,文化体验在语言表达(包括隐喻表达)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从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印证了“体验性假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两个认知领域的结构映射。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技英语中广泛存在的隐喻表达的生成也正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空间映射、再经过概念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6.
以体验哲学主要观点为指导,研究通感隐喻产生和存在的认知基础:通感隐喻的产生有其物理基础、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一类特别的隐喻,通感隐喻的跨感觉域映射具有规律性,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这是由认知发展心理学基础、普遍认知原则基础、和感知体验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陕北人民基于自身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在民歌中创造出了许多隐喻性的语言,陕北民歌中的隐喻表达多是以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的。探讨陕北民歌歌词中的隐喻现象并分析其隐喻语言的体验性,能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体验性假说提供更充分的汉语实证证据,更科学地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体验是隐喻的基础;同时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又具有文化性。因此。了解隐喻的认知基础及其文化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