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王蒙的创作总体来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斗争阶段,作品的主题是斗争;第二阶段是温和阶段,作品内容体现出一种豁达和成熟;第三阶段是宽容阶段.作品主要表现罪与恕、人生的无奈、爱情的无奈、命运的公平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5,9(1):132-137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而一定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一旦成为社会有形无形的文化强制,它便会以难以抗拒的力量,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性爱、婚姻关系,并潜移默化深层次地影响到他(她)们的爱情观念、爱情意识和爱情心态.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有关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中,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反映;尤其是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强制,对被称为封建叛逆的宝黛二人爱情的制约和影响,更加发人深思--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为在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方面,与现代爱情形态相比,宝黛爱情都各自先天性地存在某种病态或缺失.  相似文献   

3.
黄忠顺 《阴山学刊》2004,17(1):61-64
杨沫的<青春之歌>将"个人记忆"织入"宏大叙事",以最具个人化特质的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巧妙缝合,在经验与超验之间建立暗喻转换的关系,使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验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在由爱情履历里三个男性所构成的精神履历里的三个阶段中统一起来,一举获得成功.其中,作为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女性性别的文化意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部小说局部的明显不足和修订本的失败则缘于"个人记忆"的欠缺和消退.  相似文献   

4.
<正> 读了《东岳论丛》1985年第5期上发表的年四华同志的《谈文化对爱情的直接作用》,感到文中对“爱情从属论”的看法,不仅缺乏理论上的说服力,也不符合爱情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年四华同志所说的“爱情从属论”是指,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人生的主要内容。爱情要从属守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革命的利益、爱情要从属于工作和事业。年四华同志认为“爱情从属论”的第一个局限性是:“仍然把‘爱情’理解为‘儿女私情,而不把它看成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爱情从来都具有社会性。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性爱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性爱要求是生命本能的内在要求,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几千年来,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和笼罩下,人们只承认“五化之源”的婚姻,却卑视自相慕悦的爱情,并不清楚爱情与婚姻的真正本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小姐后花园赠衣物,落难公子中状元’之类,千篇一律,不胜缕指”(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那些“抱非人思想的文豪”,也往往将男女问题“办一个团圆大喜”(周作人《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在这一文化模式的规范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只处于一种情窦初开的思春阶段,而缺乏一种真正的、成熟的男女之间摄人心魄、感情奔放的融合,所以,被鲁迅斥为“瞒和骗的文艺”(《坟·论睁了眼看》)。  相似文献   

6.
当下小说的网络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5,(6):101-104
不管是网络原创作品,还是超文本写作,真正具有网络意义上的"自足性"或云"个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贩并不多见.在写作以网络为题材的小说时,作者们的表现方式与角度也迥异其趣.如果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网络只是男女主人公交往的媒介的话,大陆早期的网络题材小说写作却具备别样一种意味.网络爱情小说的缺失十分明显,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网络爱情往往要走向现实爱情,纯粹的网络爱情较难发展;网络爱情缩略了时间性维度,而时间的考验、刻骨的相思等等加深爱情感受的东西被缩略后必然会降低爱情的浓度,这也是当下网络爱情小说容易流于肉欲化写作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龚维才同志编的《最美丽的爱情——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一书(以下简称《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以其丰富的内容,显示出马克思的爱情论理思想。 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人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社会化。动物间的异性吸引并不是爱情,男女间的单纯友谊交往也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必须具备性爱的因素。而性欲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是人对性行为的要求。性爱不等于就是性欲。爱情的发展导致男女双方婚  相似文献   

8.
"始乱终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常见模式;这与整个封建文化有关,包括男权中心意识、统治思想、女性自身等三个方面原因;描写这一现象,就作者的角度而言,主要基于两种心理状态第一,潜意识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第二,对这一现象的同情批判态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乱终弃"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10.
《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造成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爱情悲剧,而且扭曲了希克厉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正> 爱情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一直在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激烈争论的问题。这里,笔者也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爱情是由异性美引起的目前,我国流行的观点认为,爱情是以人的自然属住(性欲)和社会属性(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志趣爱好等)为基础,而产生的男女相爱的崇高感情。也就是认为,爱情是男女之间在性欲的基础上,由于  相似文献   

12.
袁睿 《家庭科技》2008,(2):42-43
恋爱过程是高级情感的培养过程,一般来说,从初次接触到结婚。完整的爱情发展大都是经历谈、恋、爱这3个阶段。这3个阶段虽从具体时间上难以明确划分,但可以说谈是恋的前提,恋是爱的基础。而这3个不同的阶段,青年男女的心里特征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22,(1):72-86
苏东坡有可能发生的爱情对象只能限定于众多妓女、堂妹小二娘和二妻一妾。众多论据证明:苏东坡对歌儿舞女虽然曾经动心过,但那只是一闪而过的感情而已,妓女并没有真正成为苏东坡个人爱情的对象;林语堂认为堂妹小二娘是苏东坡终生爱着的初恋对象,那是无稽之谈;苏东坡的爱情切实发生在二妻一妾身上,苏东坡对三人的爱情都产生了美好的文学作品。他为王弗创作了千古绝唱《江城子》,为王闰之创作了温馨的《蝶恋花》,而其爱情表达的重点却在其妾王朝云,这是因为苏东坡在两个正妻身上只能更多地表现为儒家庄重的夫妇之义,而王朝云作为妾的身份则可以成为正统夫妇之仪中爱情缺失的补充。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苏东坡个人爱情文学的创作具有很高价值,数量较多,体裁丰富,抒情方式独特,留下千古名作。  相似文献   

14.
“英雄+爱情”已成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典型模式,描写爱情也已成为成功塑造英雄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英雄的爱情在追求爱情与追慕英雄的遇合中,站在了崇高与世俗的交叉点上:既写出了真实的自然人性,又写出了人性中所包含的神性与崇高;对大众文化有迎合又有超越;既有娱乐化、时尚化和狂欢化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又因其悲剧美而具有崇高属性.  相似文献   

15.
列夫·托尔斯泰的杰出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辉煌的艺术成就,博得世界上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但据了解,国内,尚无专文论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关系。其实,研究他们的爱情关系对于理解安娜的爱情悲剧以至对于透视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夫妻间的感情纠葛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的分析,探究巴金小说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和它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巴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征.爱情线索与作者的“曲笔”《灭亡》《新生》和《死去的太阳》,是巴金早期的三部中篇.主要表现大革命时期,走向社会的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三部作品都贯穿着重要的爱情线索。这些爱情的描写,在作品中各有其用,而其共同之点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体现其创作目的.《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恋爱小说,巴金渲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曾恶的感情,表现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描写来达到的。作者曾自述道:“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①。“我曾用了一点曲笔,加了一点爱情故事,而且造出杜大心与李静淑的关系来。”他还指出《灭亡》第十章《爱与憎》(主  相似文献   

17.
<正> 爱情生活的幸福与否,与主体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这已为当代爱情生活中幸与不幸两方面的事实所证明。特别是乡村生活中的事实: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马上内化为主体的新的文化素质,然而却突出了这种内化(经济文化化)的需要。新的文化需要与既存的主体的文化素质发生冲突,而又一时间还不能马上解决,这就是某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它预示着一种精神的需要压倒了物质的需要的趋势的到来。文化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对爱情理解的不一  相似文献   

18.
<正> 文学的主题是丰富多采的,爱情只是文学绚丽多姿的主题之一。由于它与人生关系异常密切,因此爱情问题常常为作家和读者所注目。在我国文学史上,爱情文学源远流长。早在两三千年之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异常优美的爱情诗。这之后,爱情文学在民间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继之而来的是唐传奇,它以叙事文学的形式,为爱情文学打开了新局面。以抒情为主的唐宋诗词也有咏爱情的名篇。但真正为爱情文学开拓新天地的是元杂剧、明清传说和小说。在灿若云霞的元明清文学中,《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浣纱记》、《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更是广为传诵的。“五四”之后,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写爱情题材的也不乏佳作,如《家》、《青春之歌》等,而鲁迅的《伤逝》,则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意义。我国爱情文学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其中许多名篇经久不衰,至今仍保持着它的艺术生命力,并给人们以教育和美的享受。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思想意义、创作倾向和艺术经验,对当代同类主题的文学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曾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既然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也就可以说,自有文学以来,男女间的爱情问题,就以当时能有的形式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了。综观自先秦到清末的一部古典文学史,就会发现,爱情作为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大体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先是由对纯贞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破坏、阻挠爱情的行为和势力的控诉、批判、斗争,从题材到主题,体现了爱情主题的单一和专一;随着以私有制为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种被后人曲解的爱情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丽萍 《河北学刊》2004,24(5):77-80
通过考察古希腊人的爱情观可以发现,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也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同性之爱,其真正要义在于节制;而且,古希腊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古希腊人对于爱情的崇高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