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王刚 《学术月刊》2022,(5):206-216
以严复手稿为依凭,以“严熊书札”的节钞和刊布为考察中心,从胡先骕阅读和处理“严熊书札”时的心路、学路及时势出发,对其推出“二次阅读”文化产品的原因、过程等,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获得了如下的认识:一、“严熊书札”之所以刊布,在于它作为思想资源,反映着文化保守主义的同声相求及价值取向。二、根据“撷其菁华”的宗旨,胡先骕选择了最有价值的内容公之于众。“菁华”的判定,既来自严复思想本身,更有着胡氏的阅读体验和时势刺激。三、在“书札”的节钞过程中,删芟的内容,既有对不合旨趣者所作的放弃,但在特定的政治时势下由于颇存顾忌,或因思想立场的冲突而带来困扰,有些符合旨趣者也隐去不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创立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思想基础张葆文,李继准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是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内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发现和创立了农村包围...  相似文献   

3.
张威 《理论界》2006,(2):203-204
“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创新。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性探求,是全球化之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完善“和平崛起”观念建构和认同机制的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同时,开始思考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业化思想。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工业化应走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必须坚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必须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应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道路;等等。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工业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经济与管理辩证法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而产生的。研究邓小平经济与管理辩证法思想不仅要从历史渊源,而且应该从辩证法体系着手深入挖掘其本质内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辩证法思想”、“计划与市场辩证法思想”、“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辩证法思想”、“经济发展平衡与不平衡辩证法思想”都体现了邓小平经济与管理辩证思想的博大精深与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相较于全球范围内两百多年来现代化浪潮中控制自然的主流思维与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蕴与深厚的生态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生态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本体论奠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构建了认识论主线;“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则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六大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与支持者,是现行国际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存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结晶与其丰富的外交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五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将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大学生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推进高校思政“五观”教育,有利于树立“四个自信”,使学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小平同志这一科学论断,给了我们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引我们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小平同志指出,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0.
1881年马克思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这一思想越来越引起我国理论界的思考和兴趣。这一思想来自马克思长期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和晚年手稿——“人类学笔记”中关于农村公社的论述。因此,弄清楚马克思对于农村公社性质的分析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实质及其具体历史条件,对于理解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分清马克思主义与俄国民粹派的本质区别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