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说明,衡量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得出当前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的结论。甘肃省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设两型社会,从价值理念的层面看,要着力破除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追求一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解决能源资源短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要做到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而且要不断创新生态发展理念、生态技术手段和生态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统筹好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和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等自然因素之外,人类活动的加剧是造成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此,以生态足迹模型为主要分析方法判断青海湖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不仅可以为改善青海湖区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制定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区生态足迹的预测与分析,提出了青海湖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全国为参照区,通过对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呈富余状态,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则不断下降。这说明支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当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大。东北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相对承载力,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要增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最终实现整个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对其2005、2007、2009三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量和生态赤字进行测算,以掌握贵州省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人均生态足迹测算结果以及贵州省部分经济、社会指标分析导致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发生基本致因,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政策法规、农业建设、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赤字"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透支自然资源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这很容易使中国经济在面临"资源稀缺"和"生态赤字"的同时遭遇更大程度的"资源诅咒".分析"生态赤字"产生的根源,并探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安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流域黑土带以广袤肥沃而著称于世。清末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垦殖,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百余年来的黑土带垦殖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严重等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已面临荒漠化危机。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源依赖型"土地垦殖模式必须摈弃,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才是区域土地开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经济建设中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自然资源逐渐枯竭,与逐年增长的需求之间、生态环境对污染的承载能力与污染对环境的破坏能力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使得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的约束作用越发明显。文章从工业企业面对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出发,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以基准形式构建了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并结合辽宁省工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辽宁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应用效果,对辽宁省未来应发展的主导产业作出了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发展成果成为人类的理想追求.生态文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发展观的演进显示着人类发展理想的完善过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社会原则的公平,社会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社会消费模式选择的合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来挖掘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生态经济系统由自然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子系统构成,有开放性、复杂性、特殊性和脆弱性等特点.根据广西海岸带生态脆弱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特点,遵循"根据生态规律发展经济,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建立"高效、特色、生态"为主要特征的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广西海岸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保持广西海岸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可维持广西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北部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建设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珀  刘虹 《兰州学刊》2003,(6):108-109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9.3% ,但经济快速发展中却明显暴露出了众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 :1、由于物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区资源大多流向东部地区 ,其产品大多又流回西部 ,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对西部资源的非合理性开采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区域生态保护问题。生态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严重违背生态规律 ,造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只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以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为代价而一直倍受国际社会指责,最近十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破坏与资源消耗程度有所减缓。近十年来中国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双赢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山东东营市为例,对2005年至2009年东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生态足迹需求在逐年加大,而生态承载力的供给却在缓慢下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出现“剪刀差”,生态足迹赤字有加大的趋势.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和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对策: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多元化;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深化体制改革,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体制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大庆应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大庆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发展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战略。国内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不仅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会导致区域经济的衰退。创新产业生态集群是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减少产业集群的生态外部性,实现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应走产业生态集群创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废物排放量、粉尘排放量等6个参数作为社会生态文明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表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文明指数进行估算,并以我国1990—2011年宏观统计数据为考察范围,对我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当下社会的粗放式工业化发展水平折射了社会生态文明的破坏程度,而且这种以环境污染为典型代表的生态破坏具有跨地区、跨国界转移的趋向。制定相关经济法律制度强化环境管制,可以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申启武 《学术界》2007,(1):86-92
近几年,国内广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专业频率不断增加、广告收入持续增长,但这种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传媒生态资源和破坏传媒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找准生态位,让专业频率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行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切实改善和保护受众生态环境及广告资源环境;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9.
邢彩霞 《阴山学刊》2013,(4):96-10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区域甚至国家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基于廉价资源的低层次的传统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仅仅着眼于企业之间的线性生产联系,忽略了它们的生态性网络联系,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集群的衰落。如何实现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升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产业集群演进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未来,我国应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理念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环境保护机制、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