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完整功能存在于客体感知信息和主体操作信息的相互转换与交流之中.客体感知信息是来自客体的、反映客观环境中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状况的信息,主体操作信息是主体产生的、引导主体在客观环境中追求其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信息.通过主体控制中枢的信息处理,前者转换为后者,通过主体感受器对主体的操作活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反映,后者转换为前者.两种信息相互依赖和促进,客体感知信息提供能动主体制定操作信息所依据的材料,并检验操作信息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主体操作信息通过其实施,检验感知信息反映客观环境状况的真实性,并开辟新的认识视域.总之,能动主体是通过观察其与客体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世界的,这使两种信息的相互转换和交流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信息的哲学定义和信息功能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壮 《河北学刊》2006,26(1):92-96
本文结合分析信息的本质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学定义: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及变动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组织系统对于这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和改组。此外还探讨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所发生的历史演变:从报道何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红 《学术论坛》2006,(11):47-51
作为认识的心理域运动的基本原理有:心理基因原理,即主体具有作为信息处理程序的心理基因,认识的心理域运动是心理基因加工认识信息的组织过程;“有色眼镜”原理,即认识感知过程所接收、识别的信息中已加入了心理基因的处理信息;个体语言原理,即心理基因的信息编码程序是个性化的;整体信念原理,即认识稳态都是主体的整体信念;超循环生成原理,即认识能力和心理基因通过超循环生成机制形成、进化。认识心理域运动基本原理的研究,将有可能推动模仿物质生产的知识生产计划模式,转变为组织心理域运动的个性化方式;并有可能推动充分张扬学生心理自组织能力的全新教育体制出现。  相似文献   

5.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是以认识主体为中介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方面 ,信息作为事物的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是知识得以形成的中介和原料 ,信息经过主体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加工处理可以转化为知识 ;另一方面 ,知识也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转化为信息 ,以信息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 ,并以信息方式发挥作用。在信息时代 ,知识只有转化为信息产品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邬焜 《晋阳学刊》2012,(3):88-92
信息表征的并不仅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有无来肯定或否定信息现象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同时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不能在二者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不同形态的信息的品级有高下,又有其在宇宙进化过程中先后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所以,信息形态也有其自身的进化和退化史。我的相关理论并不是用对中介物的认识去取代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而只是强调说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必须通过事物生发出来的信息场的中介才可能达到。不能把"质与量"和"质量与能量"相提并论。客观的并不都是物质的,客观世界中同样存在着作为第一性的物质和作为第二性的客观信息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JP2〗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8.
文章仅对霍有光先生在《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一文中呈现出的六条批判逻辑的凭空杜撰和缺乏科学常识的性质进行了点到为止的阐明。通过这一阐明重申了如下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是物质体和信息体的统一体;从主客体通过中介信息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理论中推不出“客体本体没有信息”的结论;主体信息不等于主观信息,主体首先以一般物的存在性在自在水平上与外界交换信息;在劳动者、工具和对象之间存在着微观中介能量场的相互作用,这种微观中介能量场可以载负相关的信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粒子,就是同一粒子在不同的瞬间也会具有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韩茂淑人类社会是个活的有机体,要实现其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必须保持社会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联系。一、保持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而系统与环境之间又总是处在不断地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  相似文献   

10.
<正> 系统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一套新的观点和方法。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着两极化和简单化倾向。没有看到世界运动、变化是系统各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自组织过程,是斗争和统一、竞争和协同的有机结合;发展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由于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割裂了斗争和统一的必然联系,因而遵循严格确定的决定论规律,认为任何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普适的动力学方程推演出它随时间变化经历的所有状态,过去和未来都包含在现在之中。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大系统。复杂性和多样化决定了世界的运行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因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多元决定的随机选择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方向性的,事物的方向性既可以表现为不动点、极限环和环面——它们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相联系;又可以表现为整体稳定和局部不稳定的混沌吸引子——它们揭示了系统目的行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