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淀说”是李泽厚用以揭示人类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和结构的重要理论,也是他用以沟通“工具本体论”与“心理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桥梁,因此,在李泽厚所建构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体系中,“积淀说”占有特殊重要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实践美学”无疑是最重要的美学主张和理论之一。在这一旗号下,存在着若干个基本主张并不一致的学派。除李泽厚一派外,还有别的学派,譬如蒋孔阳先生的创造论美学学派。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完全可能以不止一种的方式来展开美学的理论和体系。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不代表“实践美学”的全部,而只是“实践美学”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或一派)。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某些不足,并不等于整个“实践美学”的不足。所以,对“实践美学”进行批评,不能只以李泽厚一家的观点为依据。笔者总体上赞同“实践美学”,但是,并不完全赞同李泽厚先生的哲学、美学观点。本文对“实践美学”,包括李泽厚一些重要观点的辩护,并不表明笔者对李泽厚全部观点都赞同,主要想指出某些对“实践美学”的批评的失误与不当。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美的“示差性”本质与审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美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四大派观点.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其中,蔡仪同志的“典型说”,以强调美的客观性为要义,这对于在美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吕荧、高尔太认为“美在主观”,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复杂性,避免理论上的简单化,是很有裨益的.朱光潜坚持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美的二重性特点,这在理论方法上,是一个积极的贡献.李泽厚异军突起,强调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引入美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其晚期美学更为关注个体主体性和心理情感本体问题,这一方面是出于其“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美学命题和思想的逻辑延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原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所作出的某种理论调整和更新。李泽厚希望通过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于一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建构,为中国当代哲学、美学思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并不是一部美学家或专业美学学者的著作,从美学的专业角度看,其中的一些观点缺乏学术价值;整体地看,此书丧失了一部学术著作本应具备的批判性,对李泽厚美学颇有溢美,明显地评价过高.刘再复不加批判地对李泽厚美学表示赞赏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人类学本体论,柏拉图式的美学研究方式,"大观美学"或"通观美学".李泽厚曾经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李泽厚芙学的历史地位,不应抹煞;李泽厚美学的历史功绩,不应遗忘.但是,李泽厚已经是"失宠的第一小提琴手".当代中国美学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对李泽厚美学过分宠爱的态度.才能开辟美学的新方向、拓展美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谈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与所谓“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暴露了中国当代思想的无根性。这种无根性表现在否定的无根据性和否定之后思想生成的艰难。要使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是有效的,首先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文化地域维度,即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其次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历史维度,即它属于古典思想还是现代思想;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维度之中的美的合法性的追问。当前在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中所形成的种种观点总称为“后实践美学”。然而“后实践美学”之“后”,不是西方“后现代”之“后”,而是模糊的自然语言意义上的使用,因此又有必要对其加…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美学断想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当前围绕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仍然是一种理论美学的论争,确切说是一种哲学美学的论争.尽管有人反对美学中的形而上学,却不过以一种形而上学反对另一种所谓的形而上学.美学中的形而上学是排除不了的.2.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发轫于50年代美学论争,先后由李泽厚和朱光潜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提出和倡导.但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且均遭到蔡仪的批评和反对.在发展过程中,李泽厚和朱光潜有时互相借鉴,却始终没有趋向统一.李泽厚观点影响较大,而接受朱光潜观点的为数却很多,现在亦然.3.实践论美学有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如李泽厚、朱光潜,更有一批赞成者和追随者.在这一大批赞成者和追随者中间,亦步亦趋者有之,但为数不多,而大部分都依据独立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且多有自己的创见,并不完全同于李泽厚、朱光潜的观点.就当代中国美学而言,实  相似文献   

11.
石长平 《云梦学刊》2010,31(1):8-11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刘纲纪以“实践”为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依此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但刘纲纪所理解的实践,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整体的实践活动,故可以称为“整体实践观”,其主要特质是创造性。它在根本上不同于李泽厚的“工具本体论”,也不同于蒋孔阳的“生活实践观”。  相似文献   

12.
杨春时 《中州学刊》2006,(3):236-241
美学的演变带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变迁。在客体性美学框架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再现说”,强调现实对作品的影响,批评是针对文本的客观解释与评价。主体性美学的确立,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表现说”,批评转向对作家的研究、评价并强调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主体间性美学确立后,批评基于“对话论”,批评是阐释者与文本的沟通、理解,强调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杨春时教授的《实践乌托邦批判》作出回应。作者认为,“实践乌托邦”是个站不住脚的概念;不能“非历史主义”地看待实践和劳动;应当澄清对马克思关于异化、人化、对象化等概念以及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对立统一”等原理的误解;由于上述方面原因,杨教授的“后实践美学”对作者的“新实践美学”多有理解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4.
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答李泽厚洪毅然两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里批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时,首先指出了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接着我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一文里详细说明这个基本原则对于建立新美学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地试图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建立我自己的美学观点。此文发表后,我读到一些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批评,就中比较严肃对待问题的是李泽厚同志(下文简称李)的“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和洪毅然同志(下文简称洪)的“美是不是意识形态?”两文。我在这里作一次简赅的答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积蓄力量,后实践美学终于以反对实践美学的共识和理论旨趣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也逐渐浮出水面。甚至可以说,后实践美学就是在反对、反思实践美学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章梳理了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评及实践美学对这些批评的反驳。后实践美学批评了实践美学对审美属性、感性、个体的生命与存在、超越性的忽视及二元对立的落后思维方式;实践美学对此进行了逐一的辩驳。论者认为,后实践美学敢于挑战权威,从实践美学的困境中积极寻求美学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确实抓住了审美的特点和实践美学的许多症结。但是,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许多具体的批评往往没能从其全局、整体出发,而且,后实践美学提出的许多概念、命题都缺乏必要的限定,有混乱之嫌。实践美学基本上不同意后实践美学的批评,但也在论战中正视、修正了自己的一些缺陷。但双方都有自说自话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积淀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积淀说”被某些人认为是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唯一有价值的成果,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积淀说”在理论上根据不足。 一、何谓积淀? 据李泽厚先生说,“积淀”这个词是他受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他给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从这段话看,“积淀”指的是人性产生的过程,“积淀”的意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7):91-97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实用生态批评”对“实用”的追求,强调面向生态问题和生态实践的现实,显示出与杜威的经验论哲学和美学的紧密联系.它们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关怀的主题,主张以生态进化论为生态思维的科学基础.杜威关于用自然化的智慧通过控制的艺术实现生态理想和关于作为艺术的“一个经验”的生命内涵的思想,对于当前生态批评的实践之维和文学——审美之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调面向现实的生态批评,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和吸取杜威美学中的生态思维.  相似文献   

19.
“积淀说”在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何对“积淀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试着从“积淀说”的缘起,积淀的过程.“积淀说”的内涵,“积淀说”的辨证分析四个方面阐述,以期把握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与杨国荣以对话的形式,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分、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权利与善、经验与先验、历史与理性、心理与本体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转识成智”中的“智”等问题,作了理论上的讨论.杨国荣认为宗教性道德中蕴含着个体性的人生取向,这种取向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由此,他更趋向于考察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制约,李泽厚则坚持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分.对伦理与道德,杨国荣关注两者的共同内涵,李泽厚则突出两者的区分.关于权利与善,杨国荣主张区分以一般价值原则等形式呈现的形式层面的“善”与表现为对人的合理需要满足的实质层面的“善”,由此侧重于权利与善之间的互动,李泽厚则强调权利优先于善.李泽厚提出“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三个著名命题,杨国荣在充分肯定以上命题的重要理论意义的同时,主张以“先验返经验”、“理性渗历史”、“本体存心理”来延伸和扩展以上命题.对李泽厚提出的“金冯学派”传统与“转识成智”中“智”的涵义等问题,杨国荣作了简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