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口学刊》2018,(5):38-46
婚姻相关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的现象近年来尤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在全国离婚率逐年升高的背景下,东北三省的离婚率变化规律相似而又不同。若将东北三省看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则这一大区域内人口的离婚率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按照粗离婚率和"离结比"两种离婚率衡量指标对全国31个地区的离婚率进行降序排列,东北三省的粗离婚率长期居于排行榜的前列,而"离结比"则长期居于排行榜首位。总体上,东北地区的离婚率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升高,而且长期以来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分析东北地区人口离婚率高居全国首位的原因则发现既有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的共性原因,也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区域原因。具体而言,导致这一现象的共性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婚姻功能发生改变;离婚的法律程序简化、社会成本降低;婚前感情基础不够、对婚姻质量要求提高、婚外诱惑增加等。导致这一现象的区域内独特原因主要包括:低生育率导致东北地区婚龄人口中独生子女比例更高;东北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区域内的移民文化使离婚的外界阻力较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人口流动性较大、经济发展落后等。  相似文献   

2.
全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维吾尔族的离婚率(尤其是农村)在各民族中一直较高。调查和分析发现离婚率主要集中于初婚生育前,离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结婚前后女性角色地位的骤变引发的心理落差。文章探讨了在全国离婚率上升的同时,农村维吾尔族的离婚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结语中预测了今后20年维吾尔族离婚率的变动趋势,指出这对改变现代中国社会的离婚问题所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最新的离婚统计资料为据,对当前中国的离婚状况和离婚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虽然未来中国的离婚率将继续上升,但上升是缓慢、稳定和有限度的,离婚水平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历来有注重婚姻家庭稳定的传统;造成目前离婚增多的各种原因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原因已经受到抑制;抑制离婚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将对婚姻稳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将提高婚姻的质量和加强夫妻的关系;在离婚人口增加的同时,再婚人口也在增加,中国的婚姻家庭在总体上是稳定和健康的。我国婚姻的前景是,人们在有关婚姻和家庭问题上已经并将享有越来越广泛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述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率地区差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记 《西北人口》2007,28(1):102-10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离婚率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再婚现象也日益普遍,再婚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婚姻建构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运用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分析了性别、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等各种个人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再婚的影响,运用logistic回归检验了各种因素对再婚的影响程度,并分性别比较了各种因素影响的异同。结果发现,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对不同性别人口再婚的影响截然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婚姻市场中存在的“甲女丁男”结婚难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高离婚率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国离婚率的比较,发现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离婚率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近20年来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未呈上升趋势,反而稳中有降.作者认为该地区的高离婚率是伊斯兰教文化、民族风俗及其婚姻制度的演绎和延伸,并分析了早婚制、父母定婚制、内婚制、从夫居制与母系庇护所、低成本婚姻经营制和离婚自由制对该地区离婚率的重要影响,同时对该地区离婚率的趋势和社会控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城市化进程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加快,目前,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3,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已居80%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较低。1990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虽然比1982年的20.6%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低水平国家。同时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的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使其国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俄罗斯个别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人口发展。本文对俄罗斯东北地区1990年至2014年的人口分布与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的流出以及自然增长率下降是导致俄罗斯东北地区人口衰减的主要原因,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与东北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持续攀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的离婚登记数据,分解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和年龄别离婚率变动对粗离婚率攀升的贡献率。研究发现:2010年北京市粗离婚率较之2005年上升了0.23个千分点,其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为31%,男性和女性年龄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4%和7%;年龄别离婚率变动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为69%,男性和女性年龄别离婚率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8%和31%。这表明男性在婚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此外,通过编制婚姻预期生命表显示,2010年平均婚姻预期寿命比2005年下降了0.7年,女性的平均婚姻预期寿命较男性长,但减少的幅度在增加。  相似文献   

10.
石河子现有54万多人口,是解放后建立起来的新型城市,这里有一百多个工矿企业,十八个国营农牧团场和一个乡。研究这类地区的婚姻状况是人口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本地区1982年至1986年五年的2538对离婚案件的特点,原因和趋势作了调查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离婚率较高,五年来持续增长离婚率从1982年的1.84‰,上升到1986年的2.51‰,均高于全国1982年离婚率1‰的水平。而且呈持续上升的趋势(x~2=180.7p<0.005)平均每年以14.12%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1.
1898-2009年离婚变化历程可以十分直观地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我国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诞生了若干部与婚姻相关的法律,离婚由城市最初的星星点点转向农村后来的燎原之势,离婚空间场域变换导致离婚数量增长。从解放初期到"反右"初期,再到"文革"末期,知青返城、新《婚姻法》的修订,《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我国迎来一次次离婚潮。1980年代改革开放并没有停住离婚者的脚步,反而使离婚率呈一路上扬的态势。本研究截取1898-2009年间若干时间截面,选择典型的群体,解析各时期较为典型的离婚事件,阐释国家制度变迁对婚姻离散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婚姻制度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伟 《人口学刊》2001,(1):28-32
由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在市民的离婚原因上也有较大差异。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 ,社会最开明的城市 ,在其离婚原因上也可显现出来。 30年代 ,在上海市民 12种离婚原因中 ,双方“意见不合”的比重高达 73 % ,表明男女双方在意识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同时期在广州、天津、北平、成都等城市的离婚原因中 ,“意见不合”的比重都很低。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水平 ,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离婚态势分析和婚姻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有关离婚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离婚的态势、特点和原因,并展望了中国未来婚姻之趋势。认为导致当代中国离婚诸多现象的原因。除了很多学者强调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及家庭伦理的关系变化、道德调节机制弱化、婚姻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冲突、责任缺席等伦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建议通过法制、道德和心理相结合的社会调控。既保障合法合理的离婚自由,又反对轻率离婚。并预测中国在本世纪离婚率仍会稳步上升但保持较低的水平,离婚文明化成为社会趋势,离婚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减小。婚姻关系将更加自主、自由、健康和平等。家庭形式将更加文明、立体、民主和多元。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人口学刊》2008,(2):38-43
20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超过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也超过全国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明显存在着城市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是我国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从国内外比较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化质量指标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虚高问题,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乃至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Weed JA 《Demography》1974,11(3):361-375
The prominent East-to-West gradient in state divorce rates has frequently been partially attributed to an ecological factor called "frontier atmosphere," which incorporates the effects of mobility on soc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mploys linear statistical procedures to show that, after adjustment of state divorce rates for age distribution, the percent ever married among teenage females is the best statistical predictor of 1960 and 1970 divorce rates, whereas "frontierness," conventionally measured by population mobility, is shown to have negligible effect, controlling for other selected legal and nonlegal factor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previous ecological studies of divorce have overemphasized the effect of mobil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geographic divorce rate differentials, perhaps due to the neglect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age distribution and especially age at marriage.  相似文献   

16.
Q Shen 《人口研究》1983,(4):28-29
In the 1980 census,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Wuxi City on the marital statu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above the age of fifteen. The investigation covered detailed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ose married, divorced, single, and widowed. Results from this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more men are single than women, and more men are also widowed. In part this is because the average age for husband is older than his wife and the death rate higher is for men than women. Data show that the popular marriage age is between 25 and 29, evidence of a general trend toward late marr iage. In the area of the divorce rate, the rate for women in the city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untryside. The divorce rate for men is higher in the countryside than in the city. In the rate of being single through a lifetime, the rate for men in the countrysid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ity. This situation shows that in the countryside, because of the poor geograph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 men suffer from their marriage statu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ivorce rate in China is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marital status in China remains more stable. The marital statu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customs and habits, religious beliefs, profession, and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arital status is useful for analysis of the birthrate and population forecast.  相似文献   

17.
张晏辄  邹博文 《人口学刊》2020,42(2):103-112
澳大利亚每年的离婚人口数量较高,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数量占到将近一半,每年有超过40000名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正在承受着家庭离散之苦。与情感方面相比,经济上的变故给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带来更大的冲击。根据对澳大利亚离婚家庭的家庭收入、房屋拥有率、租房费用、资产总量以及经济压力这几个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离婚对澳大利亚家庭经济水平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是导致澳大利亚离婚家庭子女福利降低的根源。随着离婚家庭经济水平的降低,澳大利亚离婚家庭的儿童保育费用下降、儿童教育支出减少、子女发展受到明显抑制。为此,澳大利亚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在改善离婚家庭子女福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成效,具体措施包括明确财产和抚养费分配的原则、优先考虑儿童最大利益、制定“儿童抚养计划”等。随着中国离婚程序的简化,中国离婚率已经从1984年的0.39%升至2018年的3.2%,超过了英、法、韩、日等国家。中国受离婚影响的未成年子女数量也随之不断增长,他们正承受着离婚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压力。澳大利亚对离婚家庭子女的支持政策值得我国借鉴,建议我国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确定抚养人,合理确定抚养费数额,加强抚养费执行与监管,这将有利于改善离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维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客观看待离婚 共筑和谐家庭——对中国离婚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秀华  夏淼 《西北人口》2006,(2):63-64,F0003
本文通过对我国离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离婚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今后我国离婚率将继续上扬,离婚现象将更为普遍,这将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因此要求人们客观看待离婚,重视婚姻质量,提高婚姻素质,共筑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al sample of over 2,000 couples who divorced in 1979 are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class and socio-economic position of the husband.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vestigated for social class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clude ages at marriage and divorce, duration of marriage, previous marital status, family size and the presence of a pre-maritally conceived child. In addition, an age-standardized measure, the 'standardized divorce ratio' is used to summarise the relative rates of divorce for the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Using this measure, the rate of divorce for couples in Social Class I is only half that for the average couple, whereas for couples in Social Class V and couples in which the husband is unemployed it is more than dou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