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人才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的战略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人才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要树立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人才观;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是党执政的合法性得以维持的条件,旧的合法性资源流失以后,我们党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从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执政为民、建立新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进行了开发,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维持补充开发了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政治能力的体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的具体保障,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党的执政能力的形成与党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是分不开的,是党自我认知、自我改善、自我成熟的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党的执政理念的转换,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党的执政绩效评价体系的转换.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完成党的历史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展和创新了党的执政理论,初步完成了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方面内容的执政理论建设。在党的会议和文献中,还是第一次鲜明而系统地阐述这一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认为,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伟大转变。一、提出加强党的执政… 相似文献
5.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 ,胡锦涛提出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意加强对党的执政理论的研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这些重大问题也是党的执政理论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执政理论 ,包涵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资源、执政方略、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等六个组成部分。侧重对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基础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发展前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对于如何保持和体现党的先进性进行了诸多论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命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先进性的主要内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衡量和检验先进性的根本标准;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理论,并表现出鲜明的理论特征:为民性、科学性、务实性等。当前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新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相似文献
7.
执政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执政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应有之义。执政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针对当前党的执政能力所面临的诸多制度缺陷 ,提出了以执政制度创新实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9.
执政创新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坚持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的创新,才能够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南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其中包括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培养对权力的制约力和监督力,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治党治国的本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正确回答“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时,深刻地阐述了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方式和执政使命,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党的发展的执政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何秋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5-19
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对青年和青年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青年的地位作用、青年的教育培养、青年的选拔使用和青年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对待青年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系统的理论观点,使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钱和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30-33
胡锦涛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正确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对于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然而,关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应从孕育到萌芽、从提出到基本形成、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三个阶段来详细论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这对于人们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掀起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课题以及一系列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具备科学新理论的所有要素,形成了逻辑严密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田志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4-7
胡锦涛的维护社会稳定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具体落实。维护社会稳定为了人民、维护社会稳定依靠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效由人民检验是胡锦涛维护社会稳定思想人民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创新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命题。一是创新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从二产为主型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业相协同的发展方式、从投资主导型发展方式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创新发展是抢占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在孕育着的新突破,依靠科技创新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把握发展的先机,实现快速的崛起。三是创新发展是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关键技术的自我供给率,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贡献率,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31-33
东北振兴中政府理念创新有其本身的必要性。从地区文化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制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务的复杂性、对振兴中市场化导向的政府管理行为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政府理念创新的途径从与行政环境相适应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19.
陈姝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55-57
在20世纪的西方法学中,"权利之声压倒一切",至今权利问题始终是其政治辩论和法律生活的主题.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行政法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在行政法主体研究领域,《行政相对方权利的语义分析》一文突破传统的行政法学研究模式,以行政相对方权利为视角,对行政相对方权利这一行政法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构建了行政相对方权利的理论体系,弥补了传统行政法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