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 ,胡锦涛提出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意加强对党的执政理论的研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这些重大问题也是党的执政理论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执政理论 ,包涵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资源、执政方略、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等六个组成部分。侧重对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基础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发展前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务必创新党的执政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理论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实现了关于如何确立执政党执政理念的理论创新;重点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关于如何理解执政党执政能力基本内涵的理论创新;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关于如何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3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执政理念逐步转变的历程,总结改革发展30年的经验.首先应当总结党实现执政理念转变的经验.当前,进一步推进执政理念的转变,必须结合改革逐步深化的需要,在执政理念转变的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拓宽与细化;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执政理念的新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审视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党的执政规律是党的自身建设规律与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的辩证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规律.认识党的执政规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把发展做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理论创新的统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大力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胡锦涛的理论创新包括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当今世界的新判断,提出了新的时代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内容.胡锦涛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指导和推进了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大理论创新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本文就三者的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的学习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重视学习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认识,解决理论武装问题;不断提高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解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问题;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努力实践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总结执政经验,把握执政规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执政为公,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转变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内容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和“执政能力”等主要方面。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不断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执政的新的实践经验,同时注重借鉴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应创新党内民主理念,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拓宽新的视野;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可靠保障;完善党内民主程序,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畅通联系渠道;培育党内民主主体,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整合优势力量;改善党内民主环境,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1.
郭华 《齐鲁学刊》2003,(3):89-94
2 0世纪 6 0年代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在这一复杂的国际局势中 ,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南两国 ,依据不同的外交理念 ,分别采取了“不结盟”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由于它们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 ,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内建设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姜峰 《河北学刊》2001,21(3):60-63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写作投身社会运动的时代 ,女性意识的变异使得女作家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体认而竭力达到一种不分性别的认识高度。导致这种主体意识变化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也有创作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意识、政治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新支点 ,为女性意识注入新的质素 ,从而使文学创作风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群体性的 ,即整个女性写作都表现出一种对男性趋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自巴门尼德以来,虚无问题就是哲学家们探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将虚无阐释为使存在得以显现的,此在超越的对应物。然而,尽管萨特继承了"此在"作为"存在"这一条海式路径,来探究自己的生存本体论,但萨特还是对海德格尔的虚无观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萨特将海德格尔的"此在"改造为"意识",进而认为这种"意识"就是"虚无",这种虚无的本质就是一种否定性意识。尽管基于不同的构建本体论的出发点,萨特对海德格尔关于虚无概念的批评和改造还是切中要害,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上的主体 ,一不参加有关法律的立法 ,二会因法律关系的灭失而不复为主体 ,三可能因为成了某种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受法律的制裁。法律的主人参与法律的制定 ,不因具体法律关系的灭失而丧失主人地位 ,法律反映其意志与利益。区分这两个虽有联系却又根本区别的概念 ,对守法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是守法 ,有消极守法与积极守法之分。消极守法虽为守法的主体 ,却非法律的主人 ,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法律的对立面。积极守法者必为法律的主人 ,只有法律的主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积极守法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 ,要做法律的主人而不只是法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田刚 《人文杂志》2002,2(1):98-103
鲁迅是一个对人生的虚妄感有深切体验的作家 ,这种体验与庄子哲学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通过对人生虚妄感的体验、承担和反抗 ,鲁迅才在战士和诗人的角色转换中时时奔突、返顾与前行着 ,这就形成了鲁迅与庄子的虚无主义迥然有别的精神特征。鲁迅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随便”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为思想方法上的 ,又体现为性情气质上的。这二个方面的相互促动与展开 ,构成了鲁迅充满“毒气”和“鬼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孟荀之君子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荀为儒家思想的主流, 自不待言.他们的思想实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伦理道德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在儒家看来, 做人最基本的努力是修养合于仁义道德人格; 人生最崇高的目的是实现合于人性的道德理想. 几千年来,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亚洲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 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韩仁生 《齐鲁学刊》2003,79(1):56-58
归因训练在近年来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 ,它为人类行为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并广泛地应用到心理现象研究的各个领域。韦纳的归因训练模式主要将期望的和不期望的成败结果归因于动机和情绪 ,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成就范围内 ;综合西方有关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学校情景中实施归因训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选择对象 ,教育干预和效果测量  相似文献   

18.
雅库特流放是西伯利亚流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70-80年代是雅库特行政流放的第一阶段,被流放到此的主要是平民知识分子.在与沙皇政府进行抗争的同时,流放犯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农业、手工业、医疗、文化等方面为雅库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叶梦得将“云门三句”与老杜诗法同参,颇堪玩味。盖杜诗之大气磅礴、混茫无缺,正合云门之“函盖乾坤”;其心随物转、即事而兴,深契云门之“随波逐浪”;其或起而突兀、或结语陡然,恰与云门打破语言执碍之“截断众流”不谋而合。而一诗中或含云门三法,正是杜诗“顿挫”之所在。杜诗与“云门三句”内在气质上的通联暗合,未必自觉地触碰到了诗禅交汇的一个侧面,却使“诗史”有了宽厚的背景、强大的张力和多维的风调,使“诗圣”另有一番大关怀、大自在、大愉悦的非凡气象。唯此,其诗与人方具有超越文学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所取得的成功,虽然取决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发展不平衡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基于对毛泽东、邓小平这一思想理论的学习和把握,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创举,对中国的新问题进行了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