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之铮 《新天地》2016,(7):21-23
经过“文革”十年的沉寂,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件大事。由于“文革”十年中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因此这一年的高考是由各地分别命题的。  相似文献   

2.
1977年 12月 ,我和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一起 ,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入学考试。在中断了正常的高考十年之后 ,大学的门突然向所有向往成材的青年人打开了 ,除了欣喜、激动 ,更多的是沉重和忐忑。当时“文革”刚刚结束 ,国家百废待兴 ,尽管人民从“四人帮”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思改思变 ,感到了希望 ,但经济、社会一片凋敝 ,令人扼腕。更为严重的是 ,左的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观念。在教育战线上 ,对“文革”前 17年的“两个估计”依然悬在人们头上 ,“文革”中招收大学生的办法依然被认为不能变更。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 ,面对被…  相似文献   

3.
正李铁锋:1917年生,山东博兴县人。南下干部,1949年至1977年间一直在温任职,曾任温州专署副专员、温州地委书记等职。李红五:李铁锋长子,1954年生,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退休民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温州人,都会记得李铁锋这个名字。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28年间,李铁锋多次担任温州地、市委主要领导。文革中,他曾两度被打倒撤职,被指为"温州第二号走资本主义当权派"!  相似文献   

4.
1977年岁末,我怀着久有的向往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等院校的考试。1978年初,当我手捧录取书走进高等院校时,我感到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听说这一年全国平均录取率为0.7%,我感到自己成为那百里挑一者是非常幸运的。  相似文献   

5.
《源流》2007,(9)
结束海南的知青生涯快30个年头了,无论任何时候有人问起我,你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被录取回到广州上学。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外都有人否认“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这一观点,文章以大量史实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革”中的认识转变过程和历史作用。“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发动起来并持续十年之久的,但也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先后觉醒和长期抗争,才使十年“文革”动乱得以顺利结束。“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具有朴素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训。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2007年,正逢“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的8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力排极“左”路线的干扰,毅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等教育考试的决策。于是,已经中断了12年之久、有570万年龄不一的考生参加的高考破天荒地在1977年冬日举行。这是一场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集12年人才于一考的盛事,当年录取了27.3万人,录取比例为20:1。正是从此开始恢复的高考,  相似文献   

8.
文革运动结束后 ,我国在 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十年浩劫 ,人才断代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恢复“高考”赋于千万青年以神圣的公平竞争权利 ,促使全国形成了追求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替代了计划经济 ,现行的“高考”制度已日渐呈现出她的历史局限性 ,必须加大力度改革现行“高考”制度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高考”一考定终生。在当今世界上像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是极少见的。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也有高考 ,但其考试制度与我国完全不同。美国有许多经政府审定的有权威的…  相似文献   

9.
岁月流逝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巳 2 5年了。随着思想的深化 ,从控诉个人遭受的苦难和“文革”的恶果 ,转向较多地探讨“文革”的原因 ,是很自然的事情。“果”由“因”而来 ,要想不再“重食苦果” ,就必须认清发动“文革”的深层根源。“文革”发动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国内外学者对发动“文革”的最根本原因 ,看法不一 ,但是 ,在毛泽东心目中 ,有一个最纯洁、最完善 ,“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 ,毛泽东正是在积极实现这一“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过程中 ,逐渐走向“文革”之路。这个以平均主义为核心内容 ,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 ,作用于毛泽东的内心 ,外化出许许多多的错误举动 ,最终铸成了伟人晚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作文经历了“三部曲”: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现在的话题作文。应该承认,“话题作文”彰显了“三自原则”(自定主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它是命题者为矫正作文应试弊病,为促进学生写作“发展能力”所作的有益探索。这无疑带有改革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1977年11月,陈方发表《“曹雪芹佚诗”辨伪》,率先揭开了疑案的黑幕,为《红楼梦》研究领域的拨乱反正做出了独特贡献。最近确认,陈方就是陈迩冬与舒芜的化名。他们的辨伪是“文革”受害者与“文革”受益者之间的一场特殊较量,得到了聂绀弩等同事的支持与呼应。聂氏高度赞扬《说梦录》,堪称作者的知音。在弥留之际,舒芜能够对陈方之谜有所交代,体现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一个巨大的历史周期已经结束。——我们在这里将综称作为“文革后”时期。10年文革的创伤,剧痛十数年是最起码珠代价。对中国的文学艺术来说,付出这20多年的代价是惊心动魄的;尤从文学本体意义的艺术论上来观照,当此“文革后”时期终于走完之际,人们也许才只是刚刚获有一种了却前债的独立感,只是刚刚有可能回归文学的艺术本性之位。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做研究,或做普及性宣传,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服务,不是为古而古,于是从这里便引出一个大家熟知的讨论课题,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简洁的表达就是“古为今用”。这一提法在“文革”期间曾经被曲解,暂且不论,今天正确地加以理解,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思想资料,以此规定“古为今用”的内涵,我们是要加以坚持的。  相似文献   

14.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15.
请以“其实很简单”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出现与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写作指导:“其实很简单”是个命题,虽说命题作文受到的约束较大,但只要仔细分析,该命题与话题作文类似,有许多扩展的余地。从“其实”一词中,可以看出本文应含有一种对比性,甚至蕴含一种哲理,是一种辩证关系,这在审题中首先应看清楚。其次该命题中隐含着你的写作空间,可以把它看成是半命题作文,在题目“其实很简单”的前面,可以加上,如成功,快乐,甚至是很复杂的生活。有了这样的方向,你就不会面面俱到,把这个大命题写得非常空泛。…  相似文献   

16.
1976—1979年是文学期刊复刊的一个高峰期,以文革结束为界,“复刊”的形式存在“创刊”、“复刊”的差别,这暗示了政治权利的转移和期刊领导权的易手,它们所刊发的内容也折射出文艺政策的转折、文学环境的变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折也是有限度的,它必须在新的意识形态的允许范围内寻求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国家教育部继续下放命题权,这样,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加上三套全国卷,今年共有16套语文试题。综观这16套作文题,尽管风格各异,命意千差万别,但其骨子里仍然是宽泛意义上的话题作文,换言之,话题作文从最初的发轫,经过这些年的演变,已经到了后话题作文时代,那后话题作文有哪些发展趋势呢?下面笔者对此作些简要的分析与归纳。一、命题型话题作文其特点是虽然明确给出了作文题目,是命题的,但它同时又具有话题作文主要的特性: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体裁不限,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话题作文。如今年北京卷的“说安”,天津卷的“留给明天”,对于这些…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实际上包括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革”的尖锐批评 ,一是总体上对“文革”的维护和肯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各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它们反映出毛泽东晚年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些年,“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提法不时见诸报刊。我们承认,这既是针对“文革”时期唯意志论盛行、形而上学猖獗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这一事实提出的,同时也是针对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主观愿望出发、搞瞎指挥讲的。从本质上说,提出这一主张是要人们去掉主观随意性、以科学的态度去工作去实践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既有明显的现代色彩,又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略作如下评述。一、对法律出自内心的很有分寸的尊重尊重法律是现代中国人普遍持有的一份情感。“文革”结束从某种意义上为有法制而无法治的历史划上了一个句号。“文革”中饱受磨难的领导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