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峙状态构成当前文化的基本格局。精确言之,这种对峙已发生了势力强弱和战略攻守方面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对话只在小范围内进行,更多表现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城里的冲突。在通俗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等现代科技手段迅速扩大阵地的同时,精英文化则步步退守。尽管精英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知识分子满怀忧患意识或撰文或讲演,企图遏制这种不断恶化的态势,然而前景不容乐观,还未露出希望的曙光。随着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攻守趋势的延续,通俗文化彻底击垮精英文化而一统天下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发生,但是内蕴于社会文化中…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文化风尚(尤其以民间信仰最为典型)所涵摄的思想内涵与士大夫阶层通常用以作为思想载体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随时代迁移,民间信仰中所崇拜的神祗越来越多,但为人们所主要崇奉的神祗却日益集中。本文通过对妈祖、关羽、门神、土地与城隍几种神灵崇拜的考察,藉以说明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与作为通俗文化“小传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通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外学者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一书在中国大陆印行后,国内学者大多接受了余先生的观点,认为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两大分支在汉代至明中叶前是分隔的。如果按此推论,古代侠文化的优良传统究竟在多大层面上影响到土大夫文化,文人侠义人格怎样作用于下层民俗,以及载有众多侠义传闻的典籍文本归属于上位还是下位文化等等,这就成了问题。事实上,在快文化这样的亚文化分支及其同传统主流文化关系问题上,以余先生为代表的“两种文化分隔说”观点其实是很难成立的。我们以侠文化为例加以辨析,将有助于对传统文化不…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新论——以两汉社会文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传统的主观解构,存在多种可能性。应根据不同研究语境,运用相应的理论来观照历史传统。透过汉代文化可以看出,小传统的存在样态并非单纯表现为民俗事象,也表现为文献典籍的形式,小传统的考察视域应是相对开放的。大小传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两者兼有进步和保守的双重功能和作用。文化传统的健康维系与合乎理性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同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自 2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热度历久不减。人们更衷情于卷帧浩繁的典籍文化,却疏忽了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多蔽于观念层面和理想型态,对日常生活社会和人生似有一种隔离的感觉。尽管早有学者呼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研究必须深入至民间社会、基层人群,但至今少见力作问世。因而,王学泰先生新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甫面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称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 鉴于目前研究背景和情状,本刊旨在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志趣更多地引向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提法受到一些学者的价值学意义上的质疑。但在未找到更为中立合宜的词之前,我们姑妄用之),展开对诸如小传统的实质、结构、功能,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小传统在民间社会的传承、传扬及其对民间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知识分子与小传统,小传统与国民性,小传统与区域文化,小传统在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文化建构中的命运以及小传统之于未来中国的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此本刊特辟“小传统与中国社会”专栏,诚邀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各界方家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6.
马作武 《学术研究》2003,(12):79-80
由于文化的定义千差万别,“法律文化”也是歧说多多。我认为,简明地说,法律文化是由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包括法律观念、法律学说、法律精神)以及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组成的文化综合体。而所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所决定的、数千年一脉相传的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法律实践活动包括国家和民间两部分,即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而成果则包含三个层面:制度、学说和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历来是分层分圈的,通常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分。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悬殊、分疏和对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常常为了赢得自己的地盘而相互对抗、挤占和争抢,就像柏拉图将他认为伤风败俗的作品逐出“理想国”。在当代背景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仍然壁垒分明,不过这种雅俗之分已经有了新的含义,而文化的雅俗之争也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正是这种新的意义上的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决定了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殊异“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这两个概念人人在用,但它们究属何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的热点一再兴起,但对于传统文化与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之间的关系,尚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民间传统文化,以及养育毛泽东的湖湘传统文化等来较为全面地研究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影响.(-)传统典籍文化中大同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中,在历代的经、史、子、集以及宗教经典、小说和寓言的文字记载中,都可能从不同层面采斯出大同思想.一般地说,受德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往往强调“明君”政治、“公天下”;受道家影响较深的,提倡“无君”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宜居必须宜闲,宜闲则离不开休闲文化的培育。目前,我国城市休闲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休闲文化品味不高,庸俗娱乐大行其道;休闲生活过于单调,休闲活动选择面不宽;一味追求西化,缺乏自己的休闲文化特色;精英休闲与大众休闲界限过于分明。这些误区妨碍了城市宜居性的提高。为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在休闲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处理好高雅与通俗、多元与同一、现代与传统、精英与大众这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观念把文化与民族等同起来,强调文化的同一性、民族性及排他性,脱离了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束缚着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不利于培养人们的大文化意识及对异文化的共情能力.当前.应以多元融合和相互渗透为契机,突破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增进人们对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及兼容性的认识,学会与异国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应不断从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的关系,自"西学东渐"以来,已经有过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现代民主的内容.本文作者从中国和欧洲不同的历史开端、传统文化在维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民众有无独立的民主意识及民本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等几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的关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现代民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宋清华 《兰州学刊》2008,(3):138-142
在英语世界里,人们认为制度变迁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甚至视制度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或体现,就是在传统中孕育出来的,传统从文化上为制度提供了认同的基础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传统又为制度发展提供保证。而惯例和习俗则是从传统中习得的,它们与传统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基础。因此制度变迁需要赢得传统、惯例、习俗的支持;制度变迁还依赖于自发秩序;且制度变迁还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市井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立的市民社群综合性的通俗文化。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尽管文化的演进总是伴随着雅俗文化的对立,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通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社会上最广为流行的文化,某种程度上高雅文化还是在通俗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市井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段玉明新作《中国市井文化与传统曲艺》一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通过我国市井文化的形成及其内容,传统曲艺的演变及其分衍,传统曲艺与市井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市井文化作了有价值的学术探讨。《中国市井文化与传统曲艺》一书有如下特点。一是用文化人类社会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全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其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由此逐渐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之一的回族,是一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融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该民族长期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状态,习汉字,用汉语,却融而不化,合而不流。因此,深入研究这样一个极富个性的民族及其文化模式,对于我们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回族教育与回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回族形成于元明时期,从唐初阿拉伯哈里…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赖于认清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文化是一种关系本位的文化,这一文化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中真正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仍将是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这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之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民族现代性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是比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等制度建设工作更加基本的任务;而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需要通过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社会整合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儒家的精神价值传统将成为中国现代性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几千年历史,经历多少朝代,儒教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体系。第二种意见,对传文化以儒教为干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中国传文化是否以儒学为主干,这至少在文学领域是值得研究的。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任何一个流派或人物的思想等具体形态,而是指中国文化的整体,及以该整体所包容的一套观念体系或一种基本精神。其时间外延上应该大体限定在“五四”运动以前,其内涵上是指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观念。也有人认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应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亦即人的内在精神与其外在表现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是体与用的关系。文化的传递、延续和发展,文化不是诸如制度、习俗、科学、艺术,甚至文化、典籍之类的死物,而是活泼的、有生命的东西。依据这种文化观,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概括为实践理性,这与以认知理性为根本精神的西方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理性重在求善,教人如何做人,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附会是旅游文化的特色和传统,这种旅游文化传统虽然在高层次的文化人中没有太大的市场,但它却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通俗文化层中拥有广大的信徒,因此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这种旅游文化传统,具有下述各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来国内文化研究热潮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可以说,所有关于文化重大问题的探讨,都程度不同地与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的现代化完全割裂开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文明,“二者不仅在世界观上,而且在整个操作系统上都不言而喻地对立并冲突着。”“传统文化已经终结”。中国传统的“巨大文化财产变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变成了巨大的文化负罪感,这不能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具有特殊价值系统的文化类型,还是作为近代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裂变的主体,都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由守古到革新,由物质到精神的变迁过程。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随着现代化的呼唤,有关传统文化优劣的探讨,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或许是由于“五四”反传统思潮对封建主义较彻底的批判,或许是因为文化大革命那种反传统文化思潮的极端化,国人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总是存在着两种绝然相悻的思想倾向:对传统文化或视之为封建糟粕,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必欲剿尽灭绝;或看作中华民…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域下重新省思民族传统文化,理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民族精神、身份认同、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生态等视角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期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度如何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