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报道的话题总是让我感到惊奇。事实上,在刚到中国时,我就被如此解放、坚强的中国妇女的风貌所感动。你们的杂志告诉了我许多了不起的女性的故事。我也喜欢读那些和我一样把中国当成家的外国女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2月24日的北京,瑞雪飘舞,红梅吐艳。2005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揭晓,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佩珍,喜气洋洋地接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颁发的证书,成为2005年度10位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中国妇女》杂志社从2001年开始,为记录二十一世纪中华女性的成长足迹,展示中华女性的时代风采,每年评选一届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其评选标准为:对社会、民族有突出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年度内在其领域做出显著成绩;为公众关注并产生广泛社…  相似文献   

3.
王薇 《现代妇女》2013,(11):26-26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在《荒原》这部伟大的诗作中,女性形象占据了很大篇幅,是“荒原场景”中的代表人物。艾略特从西方传统女性观中继承下来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笔下,女性的堕落是毁灭文明的恶魔,她们虽然是受害者,却是罪人,在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女性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教育是女性思想解放的前提条件之一,《东方杂志》是建国前出版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刊物,在近代杂志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东方杂志》中反映的女性教育的演进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女性教育发展中国大众思想解放的历史记录,女性教育的发展促进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妇女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对于女性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琳 《现代妇女》2013,(10):25-26
笔者认为,女性身体的解放对女性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透过分析马克思《巴黎手稿》这一经典著作,发现马克思对“女性身体”做出如下阐释:第一,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身体异化的社会状态,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女性身体”沦为“机器”、“商品”和“被消费”的境遇;第二,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阐发“女性身体”的存在应遵循“感性原则”,认为“女性身体”是有“生命的、现实的和能动的”存在.这样的一种阐释,或多或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贾珂 《现代妇女》2014,(6):47-47
19世纪末,尽管经济快速发展,女性的传统角色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发展。传统的婚姻道德也约束了女性对自身自由的追求;而且看似体现礼貌的社交风俗实质上也是变相的将女性进一步囚禁于家庭的牢笼。因此,面对家长制意识形态的压迫,进步的女性开始对这些约束压抑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因素进行深刻的反思。《纯真年代》中埃伦·奥兰斯卡女性意识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华顿对女性意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夏金桂是《红楼梦》悲剧中的一个畸形人物。本文从中国封建文化和封建秩序出发,分析了夏金桂悲剧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抑以及促使了人的人格异化。并从夏金桂这一人物形象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妇女命运。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潮日渐高涨,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蓬勃发展。《钢琴教师》作为女性主义反抗男权社会压制的代表作品,从全新的女性视角出发,塑造了多面又扭曲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家长制乃至整个父权社会的病态体制对于女性人格的压制与摧残。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依据,分析该作品中女性人格形成的独特心理学根源与作者创作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杨巍  徐今 《现代交际》2014,(8):83-84
《檀香刑》的创作是莫言对中国传统小说复归与西方现代文学元素融合尝试的典范作品。有别于莫言一系列作品,《檀香刑》摒弃纯粹的西方元素和现代色彩,旨在复归中国古典小说。传奇式的故事建构、中国戏曲元素的引入与中国式的隐喻构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式悲天悯人与隐含的对国民性思考也使《檀香刑》较莫言其他作品更为厚重。本文拟从《檀香刑》的文本隐喻、小说对中国传奇手法与西方技巧的融合以及莫言式小说写作的特征入手,解析《檀香刑》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及莫言式的文学审美。  相似文献   

11.
王宇明 《现代交际》2013,(10):66-67
处女作《喜福会》,让谭恩美跻身于美国文坛,在国内外读者和评论家中是备受青睐的经典作品。笔者分析,《喜福会》的成功有着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2.
桑农编著的《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一书,以新颖的写作手法讲述了黄媛介、顾太清、吕碧城、张若名、毛彦文、凌叔华、林徽因、方令孺、赵清阁、萧红、周炼霞和梅娘等十二位知识女性的花样人生.全书紧扣“历史边缘”和“花开花落”,突出了女性的边缘性生活和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无声无息的花一般的存在状态.在她们身上反映着时代的特色,有个人的欣喜也有社会的悲哀,反现今天的女性状况,我们不应盲目乐观,社会虽有进步,但妇女的解放之路还很漫长,希望有一天女人花能以真正平等的姿势存在.  相似文献   

13.
王美玲 《现代交际》2011,(12):97+96-97,96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鄙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巨著。司马迁不仅刻画了帝王、将相、商人、医生等众多人物形象,还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或人性扭曲,或以坚强睿智流芳,或具有传奇的色彩。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将自己进步的人格观融入《史记》之中,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外部西方女权思想、世界女权斗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加之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被传统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逐渐觉醒。最先接受先进思想的女性开始在政治、经济、社交、教育和婚姻家庭等方面争取和男性一样平等、自由的权利,不断谋取自身的解放,同时也号召中国广大的妇女纷纷投身于自身的解放之中,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伤逝》、《边城》和《围城》分别是现代文学中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代表作品,这三部作品分别诠释了不同时代作家的爱情观。虽然这三部作品中具体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三部不同的作品存在着明显的相似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企图建立理想的爱情,但最终都以爱情悲剧告终。不仅如此,造成其爱情悲剧的根源也是相同的,即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弟兄们》作为王安忆文学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过渡至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三个互称"兄弟"的女性自我解放的故事。作家借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女性精神同盟,以探讨女性之间的纯粹精神能否在社会坚守的问题。通过梳理小说中的女性精神同盟从建构到崩溃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作品深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探析女性精神同盟能否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女性自我解放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旨在从道德角度研究拉斯普京的《活着,并要记住》这部小说中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作品中的男主角安德烈性格很复杂,有着近乎病态的灵魂,他与常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而女主角纳斯焦娜是俄罗斯传统道德的典范,闪耀着丰富的人性光彩,体现了女性的魅力和俄罗斯传统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张鹄 《老年人》2004,(8):48-48
“垂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个常见的传统题材,所塑造的“渔父”形象,几乎都是些高雅、飘逸之士,他们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且看:“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赵孟颊:《渔父词》)究其实,写“垂钓”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仕途多舛的失意文人,他们意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表面闲适、清高,骨子里透出的却是悲凉、沉痛。今人安南写的《江城子·垂钓乐》,则与这类作品大异其趣,于传统的题材中表现出全新的格调。  相似文献   

19.
黄永潮  王堂生 《现代交际》2023,(10):1-8+121
“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中心线索,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互动的关系。“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解放或两次解放,也不是所谓解放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完全统一的,是无产阶级追求共产主义这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无产阶级解放”是过程与路径,“全人类解放”是目标与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03年,晚清帝国风雨飘摇,一个叫金天翮的男性知识分子,更准确地说是士大夫,写了一本《女界钟》的书,对女权问题做了最早的系统的论述,这大概是第一个着重从女人的方向去看世界的男人。那么这个男人看到了什么呢?他的结论是:男人没有解放,那么女人永远是男人的奴隶。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这里说的“男人”一词,可以替换成国家和民族。当然,在家国忧患、民族存亡以及现代性想象的宏大目标之下,女人解放是作为一个副题呈现出来的。在金天翮的新女性蓝图中,“红袖添香”与“思想发达”,“诞育佳儿”和“完全天赋之人”理所当然地交融在一起,“天赋”启蒙理念就这样奇怪地长在一个旧式男文人的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