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郭海荣 《中州学刊》2006,(5):259-263
刘呐鸥的小说充盈着现代都市意识,沉迷于都市文化的描写是他的创作最突出鲜明的特征。刘呐鸥以都市人的目光看待都市和都市中的人,作为主角的都市场景、摩登的都市人物和新奇的艺术手法都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刘呐鸥面对都市时的诸多矛盾心态,更进一步显现出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都市的复杂接受。  相似文献   

4.
王村鸥往事     
古之画者有专攻山水的。亦有专攻人物或花鸟的,昔郑板桥专攻兰竹,齐白石以“虾”名世,徐悲鸿以“马”闻名。清末民初,我们徽州也出了一位以画“兰竹”为主的著名画家。他就是王村鸥。  相似文献   

5.
在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中,苏联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文学如何共同构成刘呐鸥的文艺理论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从刘呐鸥的日记和译介入手,方可弄清施蛰存所谓的“新兴文学”和“尖端文学”究竟包含了哪些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从这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之间挖掘出他们共同对刘呐鸥产生了吸引的介质,广泛存在于“尖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化技巧为刘呐鸥实现“新兴文学”的美学理想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种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使得刘呐鸥能并行不悖地使用二者创造出其独有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刘呐鸥的身份、死因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文学史上 ,穆时英、刘呐鸥在伪上海时期的活动扑朔迷离 ,死因说法各异。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和汪伪时期上海报界的实际情况 ,可以肯定 ,他们都效力于汪伪汉奸政府的新闻宣传 ;穆时英是中统人员但被军统误杀 ;刘呐鸥因赌场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暗杀 ,不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现代诗人通过抒写都市及都市人的生存意识,拓展了诗歌的象征系统和精神空间;同时,诗人对都市空间、运动和变化的反映,也为新诗语体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塑形"的作用。在都市文明的影响下,一部分新诗人率先建立起和现代都市风貌、速度、节奏相对应的语体结构,成为新诗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9.
南国作家对现代都市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鹤 《学术研究》2000,(10):107-112
《赝城》、《风流时代》和《风中灯》是90年代后期广东都市文学“三驾马车”谭元亨、洪三泰和朱崇山的代表作。它们分别以黑色幽默进行反讽与批判、以写实手法进行现代人格的审美塑造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现实,取得了各有特色的成就,也反映了南方都市文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11.
罗振亚 《北方论丛》2001,43(1):103-107
现代派诗人徐迟以其诗集《二十岁人》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旋起了一阵年轻有力的“都市风”。它是诗人由乡村介入都市后复杂心态的凝聚、赞美与诅咒情绪的二重奏;诗语选择上对惯性模式的冲击、意象抒情过程中与象征暗示的关联,对动感与色彩的偏重以及想象与幻觉的跃动,使它成了现代诗前卫位置的出色表演。  相似文献   

12.
《“双卯楼”臆语》是金石家董建介绍自己舞文弄墨的文章。文章亦如金石,大巧若拙,韵味十足。 写画家鲍黎健的文章颇有几篇。作家黄复彩是安庆日报文学副刊编辑。他来到渔梁,初见这位歙州花鸟画家,因为是“初见”,文字更有新鲜感。 尼采有一句名言:“上帝死了!”少年张骏西爱读哲学类书籍,尤其爱读尼采。《同学》表露的是他的那份童贞,《圣人》传递的,却是很多大人也未必有过的思考。 郑板桥的“兰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鸟”久享盛名。本期“丹青拾萃栏目介绍的是徽州清末民初以画“兰竹”为主的著名画家王村鸥。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14.
《桂林抗战文学史》评介左超英《桂林抗战文学史》最近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翔实而系统地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抗战文学历史全过程。当年在桂林活动过的茅盾、巴金、夏衍等众多文学家对该书给予了大力支持。由全国文联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尹瘦石题写书名,中国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尤其是上海形象在李欧梵学术视野中的凸显,映现出他复杂的文化现代性立场。《上海摩登》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李欧梵从分析老上海物质文化入手,重绘老上海文化地图;对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等“海上”现代作家加以分析,着重揭示其作品的“浪漫”“颓废”信息与“阴柔”气象,由此展现现代生活变化的本质。李欧梵意在呈现浪漫主义及现代性的内在联系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曲折之旅,从都市文化批判中描绘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历史性错位与冲突。  相似文献   

16.
桂林市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编纂《桂林年鉴》,这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桂林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市48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编纂出版《桂林年鉴》,旨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广大读者了解市情提供资料,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争取外商投资建设桂林提供帮助,从而达到为桂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服好务的目的。为此,桂林市志办始终把编写(《桂林年鉴》作为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从1985年至今已经连续出版11卷。其中1985年至1995年为5年一卷,自1996年以后每年一卷。《桂林年鉴》力求在客观反映桂林基本面貌、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的同时,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重视图文并重、相得益彰。多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通过对年鉴框架结构、资料收录、编辑方法、装帧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使年鉴的“全、新、精、特、鉴、便”六大特点更加突出,综合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愈来愈大,赢得多方肯定和赞誉。(《桂林年鉴》2004年卷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综合奖特等奖和中国版协颁发的首届“中国年鉴奖”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一等奖。中国方志出版社如是评价《桂林年鉴》:“内容广博,信息密集,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和熟悉桂林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信息,为续修地方志积累了资料。编纂主旨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马君武(1881——1940)与柳亚子(1887——195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爱国者和杰出的诗人。他们都曾在桂林从事过革命活动,他们对桂林和桂林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动人吟咏桂林山水的诗篇,至今读来仍感到亲切,得到美的享受。桂山漓水意缠绵马君武、名和,字贵公。出生于广西恭城县,在桂林长大。他不仅求学的青少年时代在桂林度过,后来他的许多政治活动也都是在桂林进行的。因此,他自然地把桂林当作自己的故乡,对桂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一种眷恋之情。即使远游在外,故乡也时刻在他心中。他在《伊豆杂感·其三》一诗写道:去国离家人寂寂,断桥流水黄昏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我省诗人陶今雁新出版的诗集《秋雁集》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秋雁集》与诗人过去的诗歌比较,题材内容有较大变化属于咏物、咏史、怀旧及生活闲情一类题材的诗占了很大的篇幅。文章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使命应该是表现对人的整体关怀。《秋雁集》中大量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表达了他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愉快和在日常生活体验到的温情和美感,都能使读者从审美中产生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文章还评价了《秋雁集》中《读杜杂咏》,认为陶今雁高度评价了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因而对杜甫理解更加深刻了。陶诗题材的变化,反映出诗人的情怀比过去大大地拓展了,它的背后乃是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挖掘汉代都市赋的文化内涵。从《两都赋》、《二京赋》等对汉代长安和洛阳风俗,《南都赋》对汉代南阳风俗,《蜀都赋》对汉代成都风俗的反映以及汉代都市赋中的地方神话传说成分来看,汉代都市赋具有深厚的地域风俗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诗歌漫论黄绍清抗战时期,中国的现实是严峻的,生活色调是多样的。诗人们从当时的中国现实生活中广泛取材,“反映这一伟大时代的全面生活。作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鼓舞的怒吼,对后一代人的享受而怀念不已的遗产。”(郭沫若等:《抗战以来的文艺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