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涛  刘锋杰 《社科纵横》2008,23(4):95-99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的产生,是各种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知识分子的过剩.所谓知识分子过剩,是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产与消化机制之间严重失衡而导致知识分子"供过于求"的一种社会症结.明代总体上是强调文治的国家,知识分子过剩一直比较凸出,而晚明时期尤甚,这就必然促成知识分子从内部产生分裂,导致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份民间化、立言职业化和思想去中心化,逐渐偏离国家生产知识分子的社会目标和文化动机,从而刺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非制度性上层建筑产生巨大裂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性格。它对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忧患意识作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1)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不朽”境界的追求与实现;(2)“清议”的传统;(3)民族气节观念;(4)经世致用的学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乐观的,积极入世的。故忧乐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结构层次,所含的历史精神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人民意识是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总体意识,构成总体意识的是政治、伦理和哲学三个意识层次,仁道意识、利他意识和本体意识是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民意识实质上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精神,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人道主义是其最完备的体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进步性、一贯性和悲剧性;人民意识虽是历史的精神,但归根结蒂是现实的反映,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时代精神在历史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这种反射在读者心灵上的反映,便是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4.
对个体而言,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是由所属文化之结构体系模塑而成.但是,如果把文化视为一宗历史的存在,从发生学上对它自身的结构加以把握,我们又不得不对这一文化所属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处于这一环境系中人这个文化创造主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综合的研究.经籍典章中的诸思想观念只有还原于特定历史主体的心灵之中,才能获得其全部意义.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集中体现在该文化的精英集团身上,士大夫被汤彤先生视为中国社会的主干.马克思·韦伯也所见略同,肯定士大夫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功能和居有的地位.本文也认为士大夫乃是一个文化精英集团,并以他们为对象,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对其人格结构进行考察,从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文化承担者古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初,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构筑了不同的文明舞台,造就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体现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古罗马时代,人们崇拜神,认为神创造了人与万物,神也创造了法律,因而法律是一种永恒的,普遍的自然法则。西塞罗就是这种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和典型代表。他认为法的本源既不是产生于人类的思想,也不是民族的习惯,更不是国家和执政者的创造,而是来源于神的…  相似文献   

6.
张吉琳 《社科纵横》2006,21(1):115-116
言意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在经历了从先秦到魏晋由哲学思辨的发展逐渐进入到美学和文学理论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它对意境论的影响更为明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对言意论的发展入手来探明这一理论对意境论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牛殿庆 《学术交流》2002,(2):129-132
崛起于80年代的“朦胧诗”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朦胧诗”使用感觉和意象表达思想,对新中国以来的诗歌有重大突破。“朦胧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学习古代朦胧诗和现代象征的产物。从心理意义上看,它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来自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哲学思考,思考人的存在的强大灵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化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安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榕  黄丽 《浙江学刊》2006,(1):200-203
在中国当代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断裂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心灵处于严重的困境之中,佛教文化对解除这种困境发挥了有益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当代知识分子运用佛教文化安顿自己心灵的现状、原因与机制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知识分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佛教文化在文化重建和安顿人们心灵中的作用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面妆作为中国妇女日常生活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更替,风尚的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取向。从古代妇女的面妆中可以体味出“阴阳殊性,男女易行,……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封建社会意识及其相关的伦理观念,也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妇女的心态、意趣和品性。它既是一种生活习俗,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之所以妆点脸面并予以特别注重,首先是因为它处于人体的最上端,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集中所在,一颦一笑,一嗔一怒,莫不映示心灵意念。其次,随着古代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化,人的审美意识也逐渐发展,关于人类自身美的观念也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对于能够集中显示一个人精神风采的面部容貌的美自然更为注重了。但中国古代妇女由于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在婚姻问题上,往往被动地成为男性的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较为独立、完整的社会群体和阶层,当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当代一些西方学者指出,知识分子产生以书面文字的发展与“哲学的突破”为条件。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但它无疑并没有囊括知识分子产生的全部条件,而仅只点明了其中的文化背景。我们认为,除了这极为重要的文化背景之外,社会分工的细致、社会财富的增加、旧的阶级结构的破裂等诸种社会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与前者共同构成了知识分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正是在具备这一时代背景的春秋战国时期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1.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震撼了当年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从封建统治禁锢下的“铁屋子”中觉醒,起而要求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以及恋爱、婚姻的自主。然而,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势力,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这一时代,既是先觉者从梦中觉醒的时代,也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时代。而正因为心灵已经觉醒,现实的黑暗与丑恶更使他们感到加倍的抑郁和苦闷。敏感而深刻的作家不仅表现了人的觉醒这一时代主题的前奏,而且完整地描绘了少数知识分子从觉醒到觉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全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个体生命的复苏与顽固而腐朽的黑暗势力相冲突所产生的时代悲剧和个人悲剧。  相似文献   

12.
舟的独特品性使它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实用走向审美.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是心灵自由的象征,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文人士子们居于舟,临于水,钓于鱼,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13.
陈鸿雁 《社科纵横》2006,21(12):101-103
20世纪初,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了西潮的强烈撞击,在矛盾与恐慌交缠中,萌生了风格多变的现代中国文学流派。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处新我交替的时代夹缝,被抛离了具有强大离心力的历史前进的轨道,心灵炼狱般的精神忧患“井喷”式产生,一批远离政治的小品文作家,以一支婉约之笔,将植根于中国哲理深蕴的情感内核赋予时代文化意识,以织梦型、洒脱型、自怜型的形式舒解着各自的精神郁结,独自低诉着一代文化人的存在方式,使文学的外在功能与内在审美结构呈现出开放而自由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西汉关中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工程技术等科技文化的发展,认为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趋势,构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模式。同时它也说明我国古代第一个较为集中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该中心以长安城为核心辐射源,对辐射面内的各类型文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它与长江流域科技文化的交融,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柳永功名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热衷向往——调侃放浪——竭力进取——感伤厌倦。而最终表现出的对功名利禄的感伤厌倦情绪,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人生价值追求毁灭之后所产生的失落感。柳永藉此否定功名利禄,虽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但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道德原则,产生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发展于春秋的会盟活动。它以等级政治道德要求为核心,包括人神之信、君臣之信和君民之信,而这些内容为等级结构和法律所制约。从性质上说,"诚信"是中国传统公法文化中的重要观念;而作为普遍道德意义上的诚信和基于商品契约的诚信,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独立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 ,如果从原始歌谣和古代神话算起 ,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时期里 ,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而作为古人智慧和艺术才华结晶的文学作品 ,从它们产生之日起便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注意 ,人们一直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它、研究它 ,力求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 ,就其方法而言 ,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或曰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注重训诂、考据、名物的传统研究方法。乾嘉学派中 ,无论是以信古为标…  相似文献   

18.
一门学科的地位取决于学科的价值。中国社会学自产生以来,几经波折,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仍在于学术界对其价值定位不当。从社会学的起源来看,它是西方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崩溃的一种反应,是社会剧烈变迁的产物,是为解决新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引进西方社会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在中国得以恢复和发展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些社会学家在许多问题上扮演了专家的角色。因此,社会学技人民大众视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说。这就影响了社会学界对…  相似文献   

19.
林竹 《社科纵横》2005,20(4):147-149
中国的“舆情”说法产生于唐朝,古代舆情思想的核心是顺民心,让民众的情绪和意愿得以表达和实现,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情、通达民声、尊重民意。舆情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与西方古典民主思想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杨泽明 《社科纵横》2013,(7):97-100
古代民族的"文脉",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它在历史绵延中逐渐衍生,以文史发展脉络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资源与框架。"文脉"体现在文化层面的常规和惯性,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代民族"文脉"的当代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文脉"是人创造和延续的,它具有建设性和规律性的自然辩证法特点,违背它又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文脉观念",对后人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因此只有创造性地延续和传承,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