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又对英国的加入提出了条件。政策的双重性源于美英两国战略的差异。这一双重性的政策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标志着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由“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转向“支持大西洋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由“相对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政策反映了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控制东南亚和遏制苏联和中国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援助的名义下对老挝进行了经济、政治上的大规模干涉 ,并扶持右翼政府上台 ,直接导致了老挝危机。接任的肯尼迪政府采取了老挝中立化的政策 ,并最终通过召开日内瓦会议政治解决了此次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其前任的僵硬立场。通过对 1961年至 1963年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的研究 ,可以揭示美国在老挝危机中政策的发展和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遏制苏联对非洲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加强冷战争夺,肯尼迪政府大力调整美国对非洲的政策,经济援助成为肯尼迪政府“新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扩大援助规模、丰富援助种类、扩展援助国别分布等方法,肯尼迪时期美国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联系和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种族问题以成为美国头号社会问题①.其时肯尼迪政府在此问题上是积极干预还是消极回避,长期以来美国学术界争论不休,分歧较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肯尼迪政府态度积极,领导有力,甚至认为肯尼迪是二十世纪第一位把黑人平等事业当作国家和自己的事业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政府为黑人所做的事甚至比民权立法最多的约翰逊政府还多。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修正的观点逐渐抬头,它试图贬斥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政策,认为它渗来了肯尼迪政府对黑人选票的实用主义考虑,甚至还有人认为肯尼迪政府实际上为黑人…  相似文献   

5.
"印马对抗"是1963年印尼反对英国建立"大马来西亚"而引发的区域冲突,对美国与印尼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认为英国的"马来西亚"计划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反共事业,但又不希望美印(尼)关系受干扰。为缓和区域紧张局势,同时为保障对印尼援助计划的顺利实施,肯尼迪政府曾向英国和马来西亚施压。肯尼迪总统遇刺成为美国处理印马争端政策的转折点。继任的约翰逊总统在尝试多方斡旋失败后,迅速转向公开支持马来西亚,导致美印(尼)友好关系在1964至1965年期间陷入破裂。美国的立场选择是引起两国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印尼日益激进的革命外交与美国反共遏制战略之间出现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6.
和平演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实施这种政策的重要阶段。文章从介绍肯尼迪对华和平演变思想入手,重点论述了他以大陆逃港者这一所谓"难民问题"为由对华采取人权外交,试图挑起中国内乱,和平演变中国。中国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正是由于肯尼迪政府依旧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加之中美两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肯尼迪尽管有改变前任僵硬对华政策的考虑,但两国紧张关系却未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肯尼迪政府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的形成过程,认为这一政策是对美国传统政策因袭与微调的结果,既没有偏离美国的外交传统,又打上了肯尼迪个人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有效遏制亚洲共产主义.美国实施了以军事目标为核心的对韩国援助政策。尽管此后美国对韩军援助数额不断上升,但韩国经济状况却不断恶化,对关依赖越来越严重,美韩关系也因此出现危机。在美苏冷战的“新一轮争夺”、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开发主义理论盛行的背景下,国务院不断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和修正,1961年1月对韩开发援助政策形成。肯尼迪上台后,开发援助政策实施,它成为韩国经济走向起飞之路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面临日益增长的对外经济援助需求与严重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两难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肯尼迪政府提出了援助负担分担政策,并推动形成了国际援助体系。美国的这些举措对日本外援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美国迫切需要并采取切实措施敦促日本分担其在东亚的援助负担,使得日本的对外援助一开始就向东南亚倾向;另一方面,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援助体系形成之后,作为开发援助委员会的正式成员,日本的对外援助在援助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需满足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管理意识与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 ,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微电子、计算机、通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带来了信息、网络化的经济走向。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特别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人类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从创新意识和管理创新概念入手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相同的行为对待,但是两者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只有准确界定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精确分析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外延、内涵、性质以及它们的构成,并加以区别对待,才能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渗透性为服务行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子政务推动着服务行政的建立。以汕头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为例,电子政务与中国服务行政模式构建的相关性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二是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程序改革;三是电子政务与企业服务电子流程系统的建立。因此,应当将相关因素有机融合,以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为手段,以公众服务为中心,才能构建健康的服务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它是保障国家的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的制度.因此,树立行政监督观念,加强行政监督力度,对于搞好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谓的"乡政村治",但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带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场经济催生出的以农村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代表的市场引导治理模式所打破.市场引导治理模式要求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职能,构建市场引导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并由制度性安排来保证其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6.
行政法律制度变迁与新公共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公共行政对行政法律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对行政组织制度的影响 ,表现为继续推行传统的行政组织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同时 ,注重培养非政府公共管理部门 ,即“第三组织” ;行政行为制度应当回应以相对人为中心的新公共行政理念 ,注重相对人的参与与民主化 ,注重非强制行政行为的运用 ;行政程序制度的崛起是新公共行政理论对行政法律制度影响的又一具体体现 ;行政法制监督和行政救济制度的加强 ,监督对象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扩大是新公共行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行政执行并非就是强制执行,而是一个可以通过调解协商与和解的方式来执行行政规定或行政决定的动态过程。在法治的臂腕中,于未穷尽非强制执行方法的情形下,不得采用行政强制执行之手段,以使人权保障更具实效,人民权利更得以彰显。行政非强制执行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法传统下有其不同的表征和状述,其要件也略有差异。但无论何种法传统,也不论属于那种类型的行政非强制执行,其方法大抵有:1.要求相对人提交报告、报表及资料;2.行政检查及调查;3.送达违法通知、警告通知或限期改正通知;4.通报、公布违法结果;5.调解协商与和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特殊"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颠覆了传统的科层制行政范式,延伸出许多理论分支.但是,这些分支并非完全相容,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众多理论分支不利于指导政府改革,归纳了这些理论在理论基础、行政目标、行政理念与行政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并从人性假设、网络技术的功能、理论提出的背景、行为激励的认知、行政观与行政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应抓住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体的"行政改革本质,将服务需求与行政供给"无缝对接"的"无缝隙行政理论"作为当代政府改革的行政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级重点市教委直属市文明单位便捷的交通——学校后门就是轨道交通13号线的车站全新的校园——占地100亩的新校园2011年2月正式启用严格的管理——已连续两次获上海市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特色的专业——文秘、会计、计算机专业都是上海市重点建设专业宽广的出路——升学有优势、就业有渠道、创业有本领为学生着想、对家长负责、让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20.
英国行政裁判所制度在对日趋扩大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提高行政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 ,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可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在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起以相对独立的专门的行政复议院为依托、在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内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作监督和指导的经常性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