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有很多理由称西美尔(Georg Simmel)为社会学家,他与韦伯、滕尼斯等人同属1909年至1910年间“德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后创刊《逻各斯:文化哲学国际期刊》(从刊名亦可看出这帮早期的古典社会学人的哲学情结)。在这个以《逻各斯》为核心的社会学同人圈子里,西美尔是最具影响实力的人。  相似文献   

2.
社区研究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研究是社会学从整体上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重要视角。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若干类型的社区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的,作为社会最小细胞的个体又无不生存于社区环境之中,因而社区研究作为宏观与微观研究社会的桥梁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学校处在一定的社区之中,学校教育影响社区;社区为学校提供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研究学校与社区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社区内学习活动的进行。学校与社区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的互动有社会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14年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生活调查数据,文章采用多类别对数比率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社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职住距离、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年龄、住房产权、住房类型对社区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对社区更新仅仅停留在物质空间维度的批判日益增多,强调对社会经济层面的关注。作为对其的回应,本文依据社会资本理论,首先构建了单位社区更新前后个体社会资本变化的分析框架;然后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选取T市B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验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社会资本受单位社区更新影响且总体呈下降趋势。文章进而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单位社区更新对个体社会资本的差异化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民个体社会资本受影响强度最大,社区工作人员次之,租客最小;建成环境及其引发的社区感知的变化是导致个体社会资本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的变化对同一单位社区内不同人群个体社会资本的差异化影响具有显著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区重建应培养“共同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按照滕尼斯的说法,“社区”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的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妨把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称为“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自中央提出发展社会建设以来,社会组织的研究就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而社区社会组织由于与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也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对全国六个城市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对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组织结构、经费来源、主要活动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六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家茶座》2003,(4):158-159
齐美尔是一位与韦伯、滕尼斯同时代的社会学家,他们共同奠立了德国社会学的基础。可无论是他的犹太人身份,还是他用以著述的那种独特的随笔风格,都使他置身于当时德国的学术圈之外,长期被视为一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家,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而传奇之一是在晚年高龄阶段仍保留着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思想生产力。20世纪末先生对上海的社区建设产生兴趣,几乎每年都要到上海来几次,下基层去看看、听听。我因为研究社区的缘故,在陪同先生、汇报研究体会之时得到了多次教益,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学术生命力,走出社区,走出乡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雷世睿 《公关世界》2023,(12):28-30
在新时代中,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新形势对社区的管理产生了新的挑战。社区感能够大大提高居民和社区的情感粘连性,从而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使社区工作开展起来事半功倍。因此运用好社区感来进行社区营造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将从社区心理学和社区感理论出发,结合中国社区感的发展和研究情况,以及参考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经验,探讨社区营造中社区感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杜小平 《城市》2007,(6):49-51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按照现代社会学理论的认识,在城市社会中,社区是社会的空间单元,社区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必须与作为局部和基础的社区紧密联系,才能使城市社会在整体上保持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职能定位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一词源自英文“community”,是指“那些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为友、守望相助、富有同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费迪南德·滕尼斯语),人们加入这些社区团体或组织不是为特有的目的所驱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变革中突出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旧城区的“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城郊结合部的“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一系列的转变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经济的单纯增长,问题的核心是从企业和政府剥离出来的职能逐渐回归到社会时,以什么形式或途径来更好地承担或转化、实现这些职能?政府和社区团体之间的位置如何摆放?等等。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育成熟、市民政治民主思想日渐加深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居民社区管理,实施社区管理的“自治”,找回因现代工业化而日渐流逝的社区特质等,是我们亟待解决也是目前正在花大力气进行的一项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区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前者将社区本身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具体的客观对象来研究,后者则将社区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理论问题的透镜。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国家—社会与行动者、社区参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日常生活与阶层、社区的分化与分化的社区五个主题梳理了国内社区研究的新进展。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城市社区和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出版了《共同体与社会》一书,首次提出了"共同体(Gemeinschaft)"的概念,即我们现在所用的社区慨念.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扶、守望相助的共同.之后,这一概念由德国传至美国,音译为"Community".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将之译为"社区".1986年,社区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的文件中.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想. 社区建设思想提出后的二十多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攻坚的二十多年.急剧的社会转型使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的单位制逐步解体,功能弱化.与此同时,社会流动的加剧使大量社会个体由单位向社区沉淀,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出现了沈阳模式、上海模式、青岛模式、江汉模式等众多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其中,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区与认同一直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各学科的不断融合和加深,对于社区和认同的概念便出现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比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注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正进入社区,日益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图书馆对社区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提升图书馆对社区文化影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变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星火巷社区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城市社区居民互助行为的动机和形式及相关特征等,对今后社区成员间关系改善、利益协调及搭建城市居民互助平台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城乡社区统筹治理的研究并不多,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于2016年才兴起,2018年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便具有了时代意义。而在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的过程中,社会参与凸显出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参与机制"的创新研究又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晶晶 《城市》2018,(3):48-58
低碳社区是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的基础.笔者旨在对我国的城市低碳社区研究背景、基本议题及理论框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归纳当前的研究谱系,继而探讨如何推动城市低碳社区研究的深入.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低碳社区研究从介绍西方经验、解读低碳政策向研究我国具体问题转变,使我国学者对城市低碳社区研究的自主性逐渐觉醒.未来更深入的城市低碳社区研究可有以下几点方向:一是加强对经验的深层剖析和理论归纳;二是建立基于我国经验事实和情景的本土化理论框架;三是推动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演进.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其行刑场所为社区。社区矫正过注重社会有利因素的参与.摒弃了长期狱所监禁生活对罪犯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罪犯在服刑期间不脱离社会.与社会保持密切接触.有利于重构其人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觉悟.促进其最终有效的回归社会。我国应加快社区矫正程序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