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意象与当代文化身份冲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意象是近年来城市研究的热点,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和都市文化研究中构建的城市意象往往是基于理想化的城市发展目标而形成的关于城市的完美想象.这种现代乌托邦意象与都市社会的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城市文化研究应当突破乌托邦式的想象性构建,立足于当下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关系现实,正视城市中日愈复杂的城市空间与文化群落.在对各种文化群落,特别是亚文化群落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为不同文化群落间的沟通创造机会,构建既相互差异又彼此平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河南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中和都市外围,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河南都市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布局区域集中、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休闲生态功能日益显现等特征.但也存在着都市农业日渐式微、基础设施不相匹配、制度和组织建设不适应都市发展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必须重视综合城市发展中的都市农业规划,并对其进行适度保护,按城市化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创新,为生态城市和都市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都市桃花源"是指在城市里建造的生态、和谐、自然、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区域,是一种可以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理想建设模式.湖南参展世博会的展馆创意为"桃花源里.湘都(Xanadu)",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浓缩,是湖南发展的根本理念,展示了生态和谐的两型本质."都市桃花源"对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虽然有关民俗文化保护的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但是直至当前为止,人们还很少从城市语境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探讨与研究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事实上,将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语境之中来进行考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当前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大量的经验与思路,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弘扬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当代城市的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民俗文化保护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与独特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延续城市文化传统,增强城市文化认同。二、构建城市和谐生态环境,维护城市文化多样性。三、塑造城市自身文化形象,彰显城市鲜明文化个性。四、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城市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一统和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如何在地方开展有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崭新课题.特别是关于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与政府职能发挥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样式多、历史悠久、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江西省为例,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个案研究,从政策制定、价值维护、合作共赢、社会协调、职能整合、绩效评估、任务实施、信息化建设与资源筹集等九个方面,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具体角色定位,从个案中管见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科学界定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作用,形成在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协调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互动格局,无疑是探索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品质,打造大庆地域文化优势,让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大庆的文化生态结构出发,依据现阶段城市文化发展现状,对非油经济的文化建设、高校在城市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及像视觉、听觉、味觉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的信息等)和文化的文法(如感觉、心性、历史记忆、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生活结构和集团的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等).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中心和边缘,也不能在非遗政策上厚此薄彼.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重构在遵从民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才能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进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刘晓春 《学术研究》2008,106(2):153-158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