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作的转折点,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强大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从抗日战争的特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抗战特点主要有长期性、民族性、特殊性和国际性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3.
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吴胜家,王先引“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这一点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一愈是开放的、世界的,便愈能丰富民族性和强化民族凝聚力”,人们可能就有异议了,但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一、悠久的开放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日益形成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也是对国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强大的凝聚力和追求和为贵的民族精神,在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言论和著作中,处处洋溢着这种精神,体现着这种精神,高扬着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华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不断成长、发展乃至转变。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传统精神,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精神。中华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也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等都是这种凝聚力的表现。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支柱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现代人民族精神家园的失落及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现代化从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经济、传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对形成与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挥着强大作用。在全球视野中发展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葆凝聚力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面对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这种新态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应对民族精神的概念进行历史考察,站在时代的前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重新审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开展,在实现民族建构功能的同时,也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外话语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我们的民族如何形成新的强大凝聚力,以强健的魂魄雄立于强国之林?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在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涉到民族发展的宏大问题,回答它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与认同的灵魂和精神纽带,是民族肌体的骨髓。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并为此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内在力量的体现,具有能动作用并对一个民族具有长期而持久的影响力,具有内省和教化作用,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支持力和号召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通过开拓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来大力培育和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现阶段,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精神支柱作用,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统领。其中,先进生产力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先进文化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只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相统一,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第一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任务在党的件中正式提出,可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标准,也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选择,并对中华民族成员的社会政治行为方式起着全方位的导向作用;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凝聚民族力量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升华,内含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侨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民族危亡关头 ,广大侨胞毁家纾难 ,筹赈巨款和大量物资 ,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战 ;许多侨胞还奔赴国内抗日战场 ,履行炎黄子孙保家卫国的职责。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凝聚力是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源;民族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融合、内聚、凝结的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丛书的重点课题,1999年12月彭年教授的新著《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它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原则探索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颇具特色的专著。该书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赅,填补了秦汉史研究的空白,开拓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的新领域,实属不可多得的力作。第一,本书为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全书六章共计20万字,首先系统阐述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问题闫思圣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个国家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