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夕,反动势力箝制国内舆论十分专横,报纸往往以文字贾祸,遽遭厄运。陕人于右任,莅日本谒孙中山,入同盟会,受命返沪,创设革命舆论机关,针砭时政,鼓吹革命,颇为读者重视。其所办《民呼日报》被清廷逼迫停刊后,于一九○九年十月继办《民吁日报》。不久因又触清日两国政府忌惮处,复遭封禁。其事曾揭载报章。然而民吁报馆之封禁日期,至今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其一,戈氏《中国报学史》认为“出版仅四十二日”即11月13日被封禁;《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社1982年版)认为“发行仅四十八天(一说五十余天)”。其二,持11月18日说者有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与王成圣的《于右任传》(台湾中外图书社1973年版);持11月19日说有《黄兴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相似文献   

2.
《益世报》案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引发的反日运动中的一个舆论事件。对《益世报》而言,其面临的是参与中国外交事务以及与《顺天时报》的话语权之争。在美国驻华外交官及舆论界人士看来,这是美国发展在华舆论,获得与日本同等在华舆论权利的有效途径。但是,外交与内政紧密相连,同时也对公众舆论形成影响。此时介入中国舆论界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华外交官以及传教士的力量,为中国反日舆论的高涨提供了支持。但舆论的"幕后"是政治,《益世报》案最终以主编被判刑,报纸脱离美国管控而告终。《益世报》案证明了外交、舆论争夺与政党政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业兴 《学术研究》2006,(6):96-102
《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对于中国是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选择问题上,在舆论宣传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创刊到停刊前后5年的时间里,在革命经费筹集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其运作的方式独特,对20世纪初年社会思潮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掀起民族主义思潮、促进尚武思潮、保存国粹思潮、激荡女权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4.
再论章太炎《〈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序》中有关辛亥革命策略问题王有为我在1979年曾就章太炎为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而写的序文引发的一篇有关辛亥革命策略问题争论的文章①,专门探讨在革命派内部关于革命策略问题的一场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乎...  相似文献   

5.
张耀宗 《云梦学刊》2009,30(2):31-34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学会若干讲义的结集。《国粹学报》与《民报》所提供的舆论空间促使他走向中心,成为一位学术上的公共人物,也是在这一时期章太炎开始较多地谈论自己的治学心得。《国故论衡》中的很多问题都成为新文化运动一代学人的“国学常识”和他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前 ,沦陷时期的齐齐哈尔所发生的震惊东北的“黑龙江民报事件” ,留给人们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力图对这一事件进行点滴分析 ,探讨一下沦陷时期《黑龙江民报》于30年代中期所具有的反满抗日政治倾向 ,及其在鼓舞、激励齐齐哈尔人民团结抗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黑龙江民报》始末及日本帝国主义对它的严密控制《黑龙江民报》创刊于1929年1月1日 ,是由常炳彝、万国宾等人发起 ,在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创办的黑龙江省长公署的机关报。虽然这张报纸是当时军阀统治的舆论工具 ,但就其宣传内容讲 ,《黑龙江民报》具有抗日爱国…  相似文献   

7.
在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是一个杰出的反满宣传家,他发表的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文章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震声起瞆的作用。不少知识分子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思想发生变化,由忠于清廷转变为反对清廷,由改良主义走向革命道路。他的《与康有为论革命书》狠狠地击中了君主立宪派的要害,沉重地打击了康有为在知识分子中的威信,也是他自己与君主立宪派公开划清敌我界限的鲜明标志。在此以前,章太炎常与君主立宪派来往,常在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其政治态度动摇于革命与改良之间。到1903年才坚定了他的反满立场,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合作。以后参加了各阶级反满的统一战线——同盟会,并且是同盟会领导层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他不是完全赞成同盟会纲领,他不是三民主义者,只是一个积极反满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思想很复杂,虽然有民主主义的倾向,但封建意识仍然很浓厚;成为他的主导思想,这与他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均有关系。本文拟从这方面试予分析。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谈论道德问题很多。1906年他出狱东渡,在东京留学生举行的欢迎会上演说,认为当时革命工作的急务,除研究“政治、法律、战术等项”以外,还须注重二事:“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民报》第六号)他的国粹思想已有文章论及,而对他的道德理论,还未曾有专题研究。因此本文拟做一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评价过高,实际上冯氏的辛亥革命论著漏洞百出。本文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依据,指出冯书有关孙中山一些重要活动记载不确,或与实际不符;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述失误,与日档记载相反;冯自由甚至对自己参加过的历史事件记忆不清。冯自由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记载不确的原因是,由于条件所限,对于清廷及日本等外国政府所存之档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回忆录写作。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章太炎主编《民报》,宣传同盟会的四大纲领和《民报》的六大主义,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无政府派斗争到底,是很有威信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和有学问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2.
近代《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在辛亥革命期间,《泰晤士报》相关报道的舆论导向经历了由中立到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转变。《泰晤士报》以西方经验和价值观审视辛亥革命,其相关新闻文本带有显著的政治倾向性、选择性和主观色彩。《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对革命进程本身以及此间英国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留日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出版进步书刊,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准备;结合拒俄运动实践,深化反清革命意识,初步传播了一些社会主义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思想对重庆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重庆革命青年的成长进程。在孙中山的指导下,重庆的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开展。辛亥革命在重庆的实践表明,孙中山对重庆革命党人的影响深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为中国历史的演进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思想影响、人事联系等视角探讨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影响,认为辛亥革命事实上是一场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它与孕育中国共产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从具体人事着眼,辛亥历练则是一干早期共产党人踏上革命之途的共同起点,为之后追求救国救民理想的持续努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朱荫贵 《学术月刊》2012,(7):148-155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政治上的突变。但从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来看,例如推动近代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并形成体系,推动机器制造业迅速成长,推动铁路轮船为首的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和电讯邮政等的发展以及以银行、保险、交易所等新式金融结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看,辛亥革命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辛亥革命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也为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大门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史和文化史日渐兴盛的今天,或许向社会—文化视野的转换,也不失为拓展和深化辛亥革命研究的选择之一。有几个方面可以拓展:即超越事件史与运动史的革命话语研究;由革命的历史转向历史上的革命研究:关于革命类型和革命普泛化问题研究;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在总结20世纪一系列革命或非革命现象基础上,形成关于革命的学理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宜昌商会与辛亥革命在宜昌的“有序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萍 《兰州学刊》2009,(1):67-70
在辛亥革命高潮时期曾给予了宜昌光复革命以极大支持的宜昌商会,在辛亥革命走向低潮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反对革命,进而通过其社团组织力量及潜在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宜昌商人有序脱离革命队伍,辅助袁世凯政权权威在宜昌地方有序链接,赞助宜昌军政当局有序防范“二次革命”。在这一过程中,袁世凯政权统治权威平稳有序地植入了宜昌地方社会,辛亥宜昌光复革命也平稳有序地步入了通向失败的轨道。在民初政治变局中,宜昌商会政治向背变化的轨迹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效能,透露出宜昌商人时社会稳定与工商实业发展的渴望及对“强有力”政府的需求,也反映出宜昌商会作为“民间权势集团”对政治集团行政权威在地方社会建立和存续的一定约束、干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章士钊的小说《双枰记》,再现了20世纪初期知识青年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对美好情爱、婚姻自由等真实人生的叩问和追寻,同时也展现了章士钊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观念上的思想转变,由早期的激进到辛亥革命之后趋于平和的理性思考。从小说中可寻觅出作家因“亲历耳闻”而导致的文学观念逐渐更新的端倪,进而洞察出时代的感召,新与旧的冲突、争斗,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不断流动、进化的趋势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