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述论司俊通过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的探讨,既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形成的条件,揭示中国明代以来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也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缓慢的历史根...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结构发展趋势是地权更加集中于地主富农和牧主手中。这是由继续废除农奴制、近代市场经济发展、土地进一步商品化所致。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大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廷对西北少数民族封建领主制主要形式实施改革政策 ,使其地权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当地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大转换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统一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成为当地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大转换的有利条件。对市场经济萌芽成长而言 ,前者为体制基础 ,后者为有利因素 ,以便发挥其对封建领主制的解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著名经济史学家李埏教授自五十年代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大讨论中首创“多种形态并存说”以来,一直在土地制度研究领域求索不止。他考察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土地所有形态之间矛盾运动的丰富内涵,探究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貌、特征及历史渊源。从理论上首次明确了土地国有制的概念和体系,并将它置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尤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深刻揭示了土地国有制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与历史演进趋势,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所有制从它诞生时起,就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形成一整套的土地改革思想。毫不例外,中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产结构是进行观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预设,中国近代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利钝,均可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找到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等因素,在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从战国时代起,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发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经济的主要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他们不必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本已歧义百出的中国古代史分期,进一步展开了争鸣。实际上,无论西周封建论、春秋封建论,还是战国封建论、秦统一封建论,以及魏晋封建论,如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形态等多项指标来看,封建制国家的成熟、定型,是在西汉中期。现试阐析如下。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全面确立 中国古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其重要条件和标志之一,是土地的自由买卖,以及土地兼并的可能及其实现。质言之,即土地私有化的产生。 然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中国的普遍确立,却是在西汉中期。我们可以从汉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成分,以及这种结构的垂范后世,得到确证。 关于汉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史学界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8.
侯外庐先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中的卓越贡献杨生民侯外庐先生是中国老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现仅就侯先生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谈一些意见、体会,谨以纪念。我学习侯先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上的理论,是从1...  相似文献   

9.
在中原文化熏陶下的偰玉立及其诗词创作石晓奇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的朝代,也是西北少数民族人才辈出的时期。他们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领域,都卓有成就。这一方面固然与元代蒙古族统治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得利于在这一局面下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三个方面即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区别、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近代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的结合,来概括探究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的调适。  相似文献   

11.
<正> 曹魏的屯田制度,是当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后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重大影响。本文试图阐明它是如何从秦汉的封建国有土地制与屯戍制度发展而来的过程,以明此制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也非独创于一人,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在史学界已經引起了爭論。我们認为,我國歷代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諸形式在其發展中是有矛盾、有斗爭,也有变化的。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每个朝代的具体情况了解清楚,这样才有可能正確地判明那貫穿在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導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本文选擇汉代作为討論的題目,这是因为作者同意中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在战国末以至秦汉之际,秦汉的制度为中世紀社会奠定了基礎。同时,我們所看到的讨论中國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文章,同样也都認为汉代是封建社会。如果汉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题能够得到正確的解决,对于中國  相似文献   

13.
翦伯赞先生指出:“自春秋末叶起,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所有形态,这就是商人地主的土地所有。”翦老的这段论述很中肯地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土地所有制形态变化的过程。特别是用“商人地主土地所有制”来概述自春秋末叶开始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特征,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它提供了一把认识中国自春秋战国开始的近2000年封建历史的钥匙。但是,长期以来,支配学术界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的不是翦老的这个观点,而是郭沫若同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代农业向资本主义关系的演进形式,由于世界各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革命的法国范式"是欧洲中世纪比较典型的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发展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演进道路,这种建立在小块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小农资本主义经济缺乏农民与土地分离的退出机制,不仅"剪断了法国农村资本主义的翅膀",而且严重地阻碍和拖延了法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历史进程.当代法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家族化、商业化、资本化、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公司化、社会化、合作化及农民职业化交织在一起,既保持了欧洲大陆地区农业生产的传统特点,又顺应了当今世界农业国际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五十年代,史学界曾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虽然没有取得最后完全统一的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有三种,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在一个时期内笔者也株守此论。但近几年较广泛地接触了宋元明清时期土地占有关系方面的资料后,觉得按三种形式的划分显得粗了一点,史实与结论有悖,应该再加一种形式,即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维护封建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而与其紧密依附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顽固地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统治,使商品经济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宪政也难以产生。我国50年代的土地改革,彻底扫除了这一障碍,为宪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藏传统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和畜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依赖于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基本情况是:在中央封建王朝授予的权力下,西藏地方政府或其他直属中央的封建统治者掌握了西藏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再把全部土地分配给僧、俗领主及这些领主共同组成的官府,由这三种领主分别管理和经营。这就是西藏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三大领主在对土地垄断性占有的同时,还迫使所有农奴与他们建立起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为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到宋代,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逐渐衰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宋朝的官户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兼并土地,从而扩大了土地经营,这成为官户一项极为重要的收入。 一、抑制兼并政策 宋代从建国初,采取了一系列“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等政策,这就引起了土地兼并。宋人极为重视包括土地在内的常产的观念,例如:“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盖福字从田、从衣。”①“果置得一两好庄及第宅,兔于茫然,此最良图。”②认为田是幸福之根源,拥有土地才是保取富贵的上策。苏武在详定役法时,…  相似文献   

19.
(一) 元代在贵州实行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明代随着“土流并存”①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的发展,贵州才开始出现封建的地主经济。明末清初,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大西军进入贵州,在领导西南各族人民进行反清斗争并限制地主剥削的同时,鼓励民间垦殖,开矿和贸易,给贵州封建领主经济以极大的冲击,为贵州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清王朝统一贵州后,黔省境内的土司、土目仍是本地区的土地所有者,这种土司土地所有制有如下表现和特点: 第一,由于土司职位世代沿袭,使他们比较稳定地占有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和山林。如黔西北的“(亻罗)倮族”(彝族),“其巨室尚拥数十百里之地,人民数万,田租万千石,羊  相似文献   

20.
试论近代中国的土地占有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整个近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处于统治和支配的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土地占有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是:部分地权由地主向新兴的军阀官僚手中转移,土地占有关系中出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变动,土地占有者向城市移居逐渐增多,南方水耕地区比北方旱耕地区土地占有更集中,从抗日战争开始,土地占有关系总趋势是趋向分散,而不是越来越集中。近代中国土地占有相对集中,这并不是土地自由买卖的结果,而是土地占有者以借债和租地为诱饵,乘人之危压价收买,讹诈骗取,依仗权势等巧取豪夺的恶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