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秦尊文 《江汉论坛》2012,(10):21-26
"兰斯塔德"是荷兰西部由多个城市组成的环状城市群,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以汉长昌(即武汉—长沙—南昌)环状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也正在形成城镇密集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覆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含了汉长昌环线以及邻近的若干城市,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9000万。我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许多方面特别是空间结构上与兰斯塔德城市群有一定相似性,即城市群中心并非单一核心,武汉、长沙、南昌都是中心城市;围绕着三个中心城市,周边分布了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伴随城际铁路等交通通道的不断改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借鉴兰斯塔德及"绿心"的发展经验,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个城市群同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绿色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具有低碳绿色发展的共同需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低碳"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具有区域合作的迫切性,需要加强区域低碳合作提升竞争力。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三个"小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似,没有明显的梯度性,属于互补型的共赢合作,应重点在制度、产业、技术、交通、生活消费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秦尊文  张静 《江汉论坛》2012,(4):141-144
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在武汉召开,三省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贯彻落实三省会商会议精神,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加快建设,鄂湘赣三省经协主管部门和三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并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承办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5.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的区域竞争正在由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新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国家层面看,当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整合资源和产业链,强化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形成长江中游经济区,使之成为世界规模级的人口、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成为引领和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对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绿色发展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以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20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重心模型揭示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呈先降后升的浅"V"型趋势,分地区看,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核密度曲线由左侧"单峰"分布逐渐转向"M"型双峰分布,高低值各自聚集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现;(3)绿色发展效率重心逐渐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迁移,经度变化范围大于纬度变化范围,波动范围随时间迁移均愈发扩大,东西区域不平衡性较为突出。鉴于此,文章提出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发展、畅通区域之间协调联动、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等政策建议,以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城市群率先崛起;9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乘势而上;本世纪头10年,京津冀都市圈风生水起.这三大城市群成为公认的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下一个全国性的增长极在哪里?学术界在探讨,决策部门在关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群在竞相争取.恰逢其时,我国知名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的新著《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正式出版了.该书共14章,近30万字,深刻论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的必然性和其成为"第四极"的条件,系统阐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全景,并从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合作、核心城市发展、生态文明等角度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路径.该书立意高远、资料详实、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域及不同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外资利用四个层面分析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域、湖北和江西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先增后减再增的"N型"特征,湖南则呈"正U型"特征。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口密度、科技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等因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污染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江汉论坛》2012,(4):147
2012年2月26日,鄂湘赣三省经协主管部门和三省社科院共同主办,并由湖北省社科院和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承办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论坛"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论坛由  相似文献   

12.
在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长江论坛”2015年4月8日在武汉东湖宾馆成功举办.在论坛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会上,与会专家和领导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性,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EKC理论,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1995—2010年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及其趋势,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三个方面分析并解释了环境污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省际之间的差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部六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塌陷"严重。中部崛起战略启动后,我国确立了建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为重点开发的中原经济区。六大区域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开发路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时间距离模型和区位熵法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西北段5个城市群、28个节点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交通通达度和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综合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能力呈现"东强西弱"态势;群内城市空间联系能力差异显著;城市交通通达度与交通运输产业专业化水平匹配度较差,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16.
白洁 《江汉论坛》2013,(7):89-93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腹地经济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和工业化后期的战略意图相结合,需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相结合。本文利用1991-2010年数据,对比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通过构建模型,对消费、投资、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为认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目前已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步伐、发挥各自城市优势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合理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介绍长沙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加快实施步伐的对策建议。一、长沙在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优势长株潭是全省经济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三市均濒临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中心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首先,这种如此邻近的城市群体条件,在客观…  相似文献   

18.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湘鄂赣皖四省计划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通过价格法对湘鄂赣皖四省1995—2012年九大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市场整合程度的测度,用市场整合程度分析和评价四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研究表明:四省总体市场整合程度不断增强,湘鄂两省市场有分割趋势;四省省际市场整合平均程度从高到底排名依次为安徽-江西、安徽-湖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湖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市场整合程度均高于其他三省省际间市场整合程度;市场整合度表明四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水平提高,其中安徽最好。因此,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经济一体化,需要四省构建以政府联动发展为基础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市场分割因素,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充分发挥安徽连接长江中游地区与"长三角"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合作机制,这4个城市的居民有望使用公积金“异地买房”.目前,这项改革已进入对接实施阶段.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其他省市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住房公积金使用办法提供进一步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次于沿海经济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居民收入差距大,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