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与孝治的儒家经典.重读《孝经》需要把握孝道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本义,进一步明确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更要增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2.
巩宝平 《唐都学刊》2012,28(6):9-13
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各派学者对孝道有种种论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的先秦儒家承礼论孝,认为孝是习先王之道、报本返始之需;同时又积极开拓新的诠释理论资源,纳仁论孝,以孝为仁本和修身之要。通过结合礼仁,较为全面地论证为何行孝,既存续了孝礼本义,又开拓了孝仁新义,大大地充实了孝道伦理的理论依据和内涵,彰显了一种理性和创新精神。藉此,他们使传统孝伦理中"历史"与"自由"两种要素相辅相成、和谐一体,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但观过知仁,对儒家孝伦理的潜在弊端,亦需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孝道思想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孟子继承了前人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葬、祭祀、娶妻生子以及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的内核。其合理的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理想的家庭人伦关系和伦理道德,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孟认为诚信具有人格价值,孔子认为是华夷之别的标志,孟子认为是和禽兽区别的标志,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诚信还有功用价值,孔子认为可以被信任不明孟子认为可获得"人爵".也就是在这点上两人出现分歧.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2):160-163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它承载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孝道的弘扬和发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孝道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3):24-26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它承载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孝道的弘扬和发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孝道的精华。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典型优秀代表,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少不了孝道意识的教育,孝道文化在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丽 《社科纵横》2009,(9):114-115
司马迁通过"究天人之际",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他的天人观,受先秦以及同时代儒学思想家的影响,是对孔子、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等人的天人观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9.
对于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性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回到儒学的源头,考察孔子关于天的观念以及对待天命鬼神的态度.得出孔子是否相信天命鬼神的结论需要确实史料的有效支撑和对史料的正确解释,孔子在<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和朱熹对孔子的解释表明:孔子是相信天命鬼神存在,重视鬼神祭祀的唯心主义者,他在日常生活中区别鬼神与人事,积极引导人们关注人事、道德事、政事而对鬼神采取尊敬且搁置的态度,是因为孔子确信诚敬事人是事鬼的预演与前提,而且人事的正确与否涉及到天道是否能够得到真实的体现.孔子畏命躬行的天命论,敬鬼重祭的鬼神观和以德配命的人道观所体现出的唯心主义思想完全具有被阐发为宗教儒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仁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忠恕和矩之道进一步显示了六的本质。仁的本质乃是不平等中的平等精神和公正无私的爱心。孔子发展了春秋时期仁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儒者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和忠体恕用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地提高了仁的思想境界。仁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其对平等精神道德上的自觉,仍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儒家在提倡德治仁政的同时,相应地提出以仁(或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孟对仁的发展“仁’岸有人际相亲和、相受冷之意。(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