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克服异化,追求自由是美学的永恒主题,席勒在《美育书简》里主张通过“游戏”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合,通过“活的形象”抵达美的自由,通过审美教育弥合人性分裂,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席勒洞察到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当代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席勒的美育思想,提倡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2.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脱观"基础上,把"人生艺术化"作为美学旨归;从生命层面,朱光潜颠覆性地重解王国维"境界说"等美学术语,在理论构架和深层思理上摒弃了王国维感性和零散型特点,以《诗论》构建了严整科学的现代美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描写人生、注重形象、强调典型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这些思想已初具现代典型论的雏形。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为参照系,王国维的典型思想在描写社会人生上侧重个体人生,在形象塑造上注重意志在性格呈现中的作用,在倾向性流露和评价标准上侧重审美之维的特质,又具备自身的特殊性。从史的角度看,王国维的典型思想开了中国现代审美典型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人间词话》手稿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原稿书于"养正书塾札记簿"上,词话扉页有王国维作《戏效季英作口号诗》6首。词话正文后有《静庵藏书目》15页。《人间词话》手稿正文共20页。1908年10月,《人间词话》的第一批21则在《国粹学报》刊出。以此前推,《人间词话》的具体撰述时间当在1908年7月至9月间。《人间词话》手稿其实一直跟随着王国维。王国维之"人间"从内涵上而言,更多地渊源于《庄子》,"人间"乃是"人间世"的简称,以"人间"命名词集、词话,是他早年关注人间、志在改造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6.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社会(启蒙)现代性,另一个具有反思、质疑和否定性质的审美现代性。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把古希腊审美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作为审美现代性批判和反思启蒙现代性的一个标准和参考系,在这个参考系下,席勒不仅仔细的分析了现代性异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而且指出了带有解放性质的审美游戏是达到人性完整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说和"境界"说为基础对姜夔的创作多有诟病。其《人间词话》中的诸多理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多有契合之处。"陌生化"力图通过语言的阻碍和变形延长审美过程,实则是通过"隔"的创作方法达到"不隔"的审美境界。因此通过与"陌生化"理论的互释和比衬,可见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0.
夏敬渠的才学小说《野叟曝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幻境描写。作者借幻生奇,使这些幻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作品正统的说教、繁琐的考证和大段的议论所带来的枯燥无味,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但是,由于其在运用幻笔的时候背离了"幻不失真"这个基本原则,随意夸饰而过甚其辞,使其笔下的幻境脱离了人们的审美观感、人生经验和情节发展的因果逻辑,造成"幻而失真"。  相似文献   

11.
《流言》是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渗透着强烈的审美现代性,这源于她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就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主张,她的作品从女性视角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俗事,从"那些不相干的事"中获得人生所谓的"生趣",表现复杂多变的人性境域,从而丰富了现代都市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哲学,大致经历了"膺服推崇""半信半疑""貌合神离"等三个阶段,其中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激发了他《人间词》的创作灵感,可以说《人间词》是王国维哲学观念变化与发展的诗化呈现。王国维有意识地融西方哲理入词,即"力争第一义",故其词境能度越前人,别有一番幽深的意蕴。然而由于王国维过分重直观、重经验,并且受"意志不自由"之观念束缚,致使人生的终极一直无处安放,因此《人间词》的基调在总体上显得颇为低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实践,指出王国维的文艺批评中不但包含"审美超越"品质,更包含"审美救赎"维度."审美超越"和"审美救赎"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审美超越"是进入"审美救赎"的必要条件,"审美救赎"是审美超越的必由之路.解读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审美"超越"和"救赎"品质,旨在为反思当前文艺学界"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生的悲剧性已为众所公认,在这一个悲剧人生的叙写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诗意化的写作手法,不仅在人物容貌、住所的描写中体现了其诗意化,而且生活事件的描写也诗意化了,黛玉自己所作的诗词又进一步诗意化了其形象,最终使其人生悲剧的审美空间向着纵深度拓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5.
《静安文集》是王国维的第一部文集,内容以哲学、教育学等研究为主,编订于1905年。王国维去世后的第一部全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没有将其收录,遂致议论蜂起。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中提出王国维寄寓日本期间曾有摧烧《静安文集》之说是可信的。罗振玉从求"醇"的角度不予收录,也当是出于对王国维的一种尊重。《静安文集》乃是王国维探索西方哲学的产物,希望由此创造中国的新文化,但反响寂寥。在《静安文集》编订之时,王国维对西方哲学即多有质疑之意,后经数年持续研究,终于弃哲学而专攻文学,稍后更转治国学。《静安文集》的被摧烧是王国维向国学挺进的一个重要信号、一种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以《家》的演出史作为切入点,考察了《家》的接受情况。演出往往呼应着时代的诉求,解放前《家》的版本中着重强调其"表达"和"抗争"的时效,解放后的版本则更加沉静而诗意化,"体味"人生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大量诗篇涉及到山水和花草鸟兽虫鱼等自然物的描写,这些描写大多具有审美意义。《诗经》的时代,山水自然物被作为审美对象是历史的必然。在《诗经》中,诗人对山水自然物表现出浓厚的审美兴趣,这种审美兴趣是来自对山水自然物的审美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诗人在对山水自然物的观照中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他们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9.
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项羽形象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他是分裂中挣扎的悲剧典型。透过项羽的文本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饱含着作家的深情,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照,项羽是戴有“人格面具”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既是"梦"境与"幻"境的交织,又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在梦境艺术的创设中,两者既有同曲相和之处,又各有妙音,具有"幻中有真"的审美意蕴。二者均寓"道"于"梦":《庄子》追求"真人不梦",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红楼梦》则是一场世俗化的人生之梦、色空之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