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正确解读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必须研究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和马克思恩格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关于蒲鲁东的一系列论述。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武器对蒲鲁东所谓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批判。经济学和哲学要实现内在的结合,《哲学的贫困》给我们的启示是:"结合"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结合"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要以实践为基础,从中不断吸取养料,保持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第一次公开问世.正确把握<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的"矢"与"的"的关系;新世界观的"创立"与"公开问世"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唯物史观是<哲学的贫困>新世界观的核心,对蒲鲁东唯心史观的批判,本质上也是对西方整个政治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要害是对经济范畴本质的揭示和科学规定.采取论战形式将新世界观公开问世,是由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批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批判方法陈胜云(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1846年蒲鲁东出版了《贫困的哲学》,其中,他以哲学形而上学对经济史实的注释掩蔽了历史现实向社会批判的敞开。籍此,马克思在1847年作了《哲学的贫困》以示与蒲鲁东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21,(4)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达里蒙、蒲鲁东等人的批判,一方面渊源于他同蒲鲁东的个人交往,以及贯穿他研究始终的同蒲鲁东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论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1857—185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他这一时期对危机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货币章"当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货币和价值理论,并试图在其中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本质和危机的出路。此外,相比《哲学的贫困》,"货币章"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对自身价值理论的阐释,都有了重要发展。关注这一文本中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对于重新思考马克思与其同时代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异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楹 《天府新论》2015,(2):16-22
从蒲鲁东的理论视野来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并且其理论支撑与内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因此,蒲鲁东判断,作为"矛盾的体系"之经济学中的"哲学"是"贫困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以蒲鲁东为直接批判对象,而处处都将批判指向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观念论哲学。在批判的过程中,深刻地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波普尔的理论架构中,波普尔按照他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与逻辑、方法原则与标准来审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科学,进而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社会规律"都一一加以否定,其目的是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和逻辑来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要超越"贫困",就必须坚持理论面向现实生活的根本原则,抓住现实生活或时代的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理论"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指向,方可彰显理论在批判现实、建构未来之途上的革命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草稿》是马克思从经济理论上铲除蒲鲁东主义的一部极为珍贵的文献。在《草稿》中。马克思在自己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揭露和剖析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深刻地批驳了蒲鲁东的劳动货币、无息信贷和交换银行等社会改革方案,因而从根本上推翻了蒲鲁东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相比,马克思在《草稿》中对蒲鲁东的批判,则更为具体、广泛,其地位也更为突出。作者认为,《草稿》标志着马克思从根本上完成了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政治观点认为,资产阶级财产权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这一观点肇始于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争论,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未能达到一种历史性的理解,结果沦为对资本主义的辩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历史性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展开,尽管在后来的《资本论》中,这些历史研究内容因为科学体系的需要而大大压缩,但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仍然是《资本论》的理论内核,并构成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9.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的批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在与蒲鲁东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时期“有决定意义之点”被“首次作了科学的”〔1〕表述。而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则构成其整个批判的核心。这在马克思的著作如《1...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倡导将哲学与社会理论相结合,以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著述就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过卢卡奇等人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以物化批判、实证主义批判、语言批判与美学批判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王时中  张红柳 《东岳论丛》2019,40(2):162-167
如果说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神学"世俗化为"人学",那么,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所揭示的"拜物教"可视为神学世俗化的版本形式;由于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是与资本主义相匹配的观念形式,因此,要系统阐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决不能停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次,而亟待确立一种"物神论"批判的视角;这种视角的确立,既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演进逻辑,也有利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张湫  孙荣 《理论界》2014,(4):11-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中,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其哲学的性质,中外哲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的理解。我们认为,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表现出的哲学立场,一方面表明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也表明,恩格斯此时的哲学世界观还停留在"费尔巴哈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高广旭 《江海学刊》2023,(6):35-44+255
从追问何谓好的国家到追问何谓好的社会,从建构现代国家合理性基础到解剖市民社会物质生产关系,《资本论》实现了对近代政治哲学问题域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承接了青年马克思从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变化,也开启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审法、政治和国家本质的政治哲学致思路径。《资本论》透过对商品形式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揭示资产阶级政治拜物教产生的现实根据,透过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体系轴心的指认,揭示现代社会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深度勾连。《资本论》完成的政治哲学问题域转换,蕴含了在政治事务与经济范畴辩证关系的互释中重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元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文本,系统考述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在该批判 中所拓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今年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问世一百五十周年.为此本刊专门组织南京大学几位学者撰写了一组论文.主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关系问题的当代理解",旨在强调无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还是在当代条件下,历史唯物主义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性命攸关的本质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的深化须臾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研究与理论理解也自始至终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方法论自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充分表明,脱离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个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真实的,更不用说是影响深远的.几位学者将分别讨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文本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商品和货币问题,从经济问题的政治本质、货币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剩余价值增殖对统治权力的强化等角度,对当下的金融危机进行了经济学哲学的解读,以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研究与现实问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双向融合、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分工与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工与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张溟久(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哲学的贫困》以后,分工已不再是马克思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以分工为轴心而展开的社会批判理论相对应,在《哲学的贫困》以后,马克思只是在相...  相似文献   

20.
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分析与批判充斥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阈,但“物”应当怎样被理解?如果认为“物”作为“事物”(Sache)仅以社会关系为根据,则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如若坚持“物”之为“物”的“自然物”(Ding)规定性不应被遗忘和消解,就有必要提出并重审“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的问题。“物”之“自然物”的规定性本质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它赋予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客观性限度”的思维,确保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主义立场;“自然物”规定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性限度”,以“人”与“自然物”矛盾辩证运动的形式贯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致思逻辑的始终,发挥着实质性的理论功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虽以“社会关系”为本质和“主要方面”,但“自然物”规定性作为“次要方面”也有其必要性和理论意义,对此应予以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