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的脸     
正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记述,他落难时在乡下认识了一个乡下女子范秀美,两个人同居。张爱玲从上海来看他,略知两人的事,胡兰成也不避忌,带着秀美去见张爱玲,三人共话。张爱玲不是世俗女子,明知秀美和自己丈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人民正以爱国主义的热情纪念这一洗雪了民族百年耻辱的时候,居然有人热闹非凡地纪念起附逆文人张爱玲,而且还连带着让大汉奸胡兰成也以正面形象出台,岂非对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挑衅,民族气节的嘲弄?张爱玲是汪伪政权中央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的老婆。在敌伪时期,她一面在南京陪随着胡逆周旋于周佛海、林柏生等汉奸头子之间,一面又在上海走俏于敌伪统治下的文坛。在敌伪圈子里,她和胡兰成自然是一对才子才女,但在浴血抗日的人民和呻吟于敌伪凌虐下的百姓眼里,这两人分明是一对狗男女!直到1945年“八一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胡兰成创办《苦竹》月刊,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是其外在因素,个人行为活动的变化是其内在因素.张爱玲与胡兰成此时的情感纠葛只是两人复杂关系的显在表现,而他们文学方面形成的"对话"关系应予以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琴瑟和鸣】金陵自古即是文人墨客与翰林学人往来停留、悉心学术的文化教育中心。纵观南京承载的爱情传奇,古往今来的多位文人学者,在这座古老城市里镌刻下旷世的情恋。时光走进典雅馥韵的民国时代,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南京,正处在文教昌明的时代标杆上,期间往来停留的文化学术名家,也以自己在南京走过的时光,折射出几分温婉典雅的情愫。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在南京石婆婆巷与胡兰成谱写了动荡乱世下文化学者间特有的典雅情思。以石婆婆巷为起点的这份乱世情思,在今日回首而望,颇有几分偶系情缘的意味。据一些资料显示,二人情感的原点,就是1943年11月胡兰成在这处位于南京的院落里,随意翻看一本叫做《天地》的杂志。"胡兰成第一次看到张爱玲的芳名,就在石婆婆巷20号,在《今生今世》里,他写道:‘那时我在南京无事……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下次回上  相似文献   

5.
《中华魂》2007,(9)
我协会会员近读《中华魂》2006年12期何满子所写《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一文,并到书店购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精选集》一书粗略地翻了一下。看来,对这位大汉奸(汪伪政权中央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老婆、附逆文人,不只是"有人热闹非凡地纪念",而且还把她捧为仅次于鲁迅的20世纪的文学泰斗,真是咄咄怪事!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法典》诗最后一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许多同志谈唐元和、长庆年间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影响常引此为据。这句诗中的“胡妆”究竟指什么呢?有的同志认为,“胡妆”指胡人的化妆样式,具体说就是指胡人的发式、面妆样式;但有的同志认为,“胡妆”即胡装,具体说就是指胡人的衣帽。 “胡妆”一词中的“胡”字好理解,不同看法出在“妆”字上。从字义上看,“妆”字本指女子挽髻理容、打扮、装饰,它引申为掩饰其实。而“装”字,有一义也指打扮、装  相似文献   

7.
《高老头》(1834年)是巴尔扎克《人間喜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关于《高老头》中的“父爱”問題,历来为許多人所爭論。归納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高老头》中的父爱,“表现了人类的崇高至性”;也有的人贊賞高老头把他的“全部人类感情都集中在女儿的慈爱上”,有的甚至把高老头的父爱捧为“父爱的基督”,竟以高老头自命,說什么“我就是高老头!”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有的就文讲文,有的架空“论道”,有的文道虽并重,却是“花开两朵,各表二枝”。依我看,文道统一的教法最为可取。 “文”与“道”,本是古代文论中的术语,是指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而言。“文道统一”,作为文论中的重要命题,前人多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王充曾在《论衡·超奇篇》中,把“文”与“道”比做是“皮壳”与“实核”的关系。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宋代周敦颐《道书·文辞》中的至理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历史学家胡三省到底是什么地方人?说法不一.解放前出版的《辞海》说他是“天台人,一作宁海人.”模棱两可,未作肯定.最近出版的《辞海》断定他是“天台人”.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对胡三省的籍贯稍加考证如下.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使《资治通鉴》的读者得到很大的方便.他是“司马  相似文献   

10.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不仅为研究“张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他的语言自然而淡雅,且淡、且清、且浓,带有一种魅惑和幻美,尤其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是一股淡淡的悲悯,细读起来,让人同情沾满怀。  相似文献   

11.
唐代贾公彦在《礼记》疏中曾给《互文》下过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孔颖达在注疏经文中,也阐明了同样的意思。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亦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亦泄泄’。”孔疏引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互相见即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是在两事各举一边的情况下省文,但意义可以互相注释,互相阐发的一种修辞手法。此外,《正义》还多次使用“互文而相足”、“互相足”、“互相发明”、“互见其义”、“交互为文”、“交错为文”…  相似文献   

12.
<正> 南朝时期,在帝王的诏敕中,屡有“三调”的名称出现。“三调”的內容究竟是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从现今史乘所见,最早注释“三调”的是元代史家胡三省。他在注《资治通鉴》时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①此说有何所本,胡三省并未言明。但根据胡注的惯例,若对某一史事的注释有据,一般均要注明其渊源、出处。然而胡三省在此处则不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判定:胡三省对“三调”的理解,只是一种推测而已。近人李剑农对“三调”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说:“所谓‘三调’究何所指,史籍中无明确说明。若据……《隋书·食货志》所述,则三调以即指绢布、丝绵与租米三者而言”②其实,《隋书》史志部分原题《五代史志》,它只载南朝梁、陈、北朝齐、周  相似文献   

13.
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取材于“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36位伤病员真实抗日事迹,其中胡司令也以现实中的胡肇汉为原型。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残忍、嗜杀,相较于艺术形象胡司令,《沙家浜》对人物原型有明显美化之嫌。何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美化革命的敌人?这与社会主义文艺独特的反面人物叙述经验有关。呈现在《沙家浜》中的胡司令,既不是原型追求“乱世英雄”之梦的自我,也非他者建构可以简括,而是一种应传统“斗”之喜剧机制要求而生的坏得可爱的反面人物。此种兼容革命讲述与大众之法的反面人物叙述法,是值得总结、重视的社会主义文艺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间,集中地批评了“国民性”中的不少“坏根性”(《两地书·八》),这种批评是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的。他在30年代回亿(《阿Q正传》的创作时,依旧十分肯定写作动机“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他于逝世前不久,“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  相似文献   

15.
“麻胡”讨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以“麻胡”恐吓小儿之俗。此历代多所记载。鲁迅于《朝花夕拾》中曾两次提到。他在《后记》中说:“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图》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子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鲁迅所引《非麻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连x也/都y”格式,是指如下一些形式: (1)他连攒钱都想也不敢想了。(老舍《骆驼祥子》) (2)连吴少奶奶也笑起来了。(茅盾《子夜》) (3)侍萍的面貌有一天会变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曹禺《雷雨》)格式中的“/”表示“或者”,“连”与“也/都”是格式中固定的词,“也”和“都”在格式中有同等的机遇与“连”呼应使用,x和y是格式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动的词语。 “连x也/都y”这样一个框架,有的人叫它“句式”,有的人叫它“结构”,有的人则把它叫作“格式”,我们采取后一种说法,因为“连x也/都y”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以句子的身分出现的,而是一种“板块”,一种“构件”,作为一个凝固的整体在语言中使用的。当然它可以独立成句,例如: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一文中,分析并论证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是不同的。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那么,“美本身”的“特质”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一直是莎评学者们笔下的热点人物。他们挥毫泼墨,浓笔艳彩给夏洛克勾画了一幅又一幅的肖像。有的把他画成“贪婪狠毒的守财奴”;有的将他描为“爱钱如命的吝啬鬼”;有的给他冠以“贪婪、吝啬、奸诈而狠毒的资产阶级的典型”的名号,等等。总之,夏洛克乃是一个地道的“反面人物”,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敌人”。这种结论似乎已“盖棺论定”。由此,连夏洛克这个名字也成了“敲诈勒索、冷酷无情的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扬子晚报》2004年9月12日B8版扬子广角栏目中发表了一篇通讯,为新华社专稿。题目是《花花世界迷失“传媒大享”》,副标题为“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堕落记”。 文章有警世作用,发人深省,唯题目让人费解:何来“传媒大享”?且是大字标题,还套了颜色。 一望便知,是错。细读文章,更知是误。 原来是“大亨”错成了“大享”。亨,指顺利,亨通,如万事亨通、官运亨通等等。亨,在《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大亨,一般称某一地方或某一行业的有势力的人,如房地产大亨、金融大亨等等。若“大享”,则不知所云了。这在该文中也得到证实:“1996年,黎元江申…  相似文献   

20.
南宋周必大在《文苑英华序》中说:“太宗皇帝,丁时太平,以文化成天下”。这句话足以说明宋太宗统治政策的特点。本来宋太祖也注意到文治,曾设想尽令武臣读书,使之了解“为治之道”。但当时宋朝刚刚建立,统一未完成,集权未巩固,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夺兵权、触钱谷、收精兵,以巩固统治地位。到太宗时期,夺权收兵已告一段落,朝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