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西翻译史上,自《圣经》和佛经翻译以来,忠实于原文一直被认为是译文的至高的、绝对的标准。传统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范式对翻译文化史上屡见不鲜的“不忠于原作”的行为一概加以贬斥,认为这样的译文无异于“背叛”了原作。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从寻找文本间的意义对等中解脱出来,把研究视野放到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索操控翻译的诸多文本之外的因素,从而能够解释这些看似“不忠”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2.
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关系。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在德里达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因而德里达"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由于原文意义不可能确定,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翻译学传统本质上是一个文章学的传统。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信达雅”的实质就是传统文章学要求的“德学才”。“译文三合义体气”是对“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从文章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检验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义”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契合,“体”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形式上的契合,“气”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气势和文章内脉上的契合。“信达雅”是译者条件“,义体气”既是翻译原则,又是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4.
主要受英国、德国功能语言学派及篇章语言学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向语篇,传统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的翻译研究及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向,开始关注与探讨语篇翻译的策略。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对于特定语篇翻译时,我们必须首先结合语篇语境深入分析和理解原文,考虑其文本类型、文本功能与目的、语法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对于译文谋篇布局,时刻注意考虑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使译文文本能够恰当传递原文文本的信息,并从整体上展示其相应功能,达到与原文文本相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对等;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运用各种形式的转换方法才能达到对等和相似的目的。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译文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主要受英国、德国功能语言学派及篇章语言学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向语篇,传统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的翻译研究及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向,开始关注与探讨语篇翻译的策略。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对于特定语篇翻译时,我们必须首先结合语篇语境深入分析和理解原文,考虑其文本类型、文本功能与目的、语法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对于译文谋篇布局,时刻注意考虑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使译文文本能够恰当传递原文文本的信息,并从整体上展示其相应功能,达到与原文文本相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双语行为。既要侧重于研究原语、解读原文文本,又要侧重于研究译语,在原文与译文文本表现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表现法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将“获得的意义”落实到得体的目的语文本中。本文着重研究翻译表现法的基本原则,根据译者对意义把握和意义表达程度的深浅,翻译再现的层次可分为表层翻译、中介层翻译和深层翻译。  相似文献   

8.
WTO文本翻译中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保留原语的特征,做到对原文理解的“充分性”,而且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规范,即“可接受性”。从符号学特征来说,法律文本属于“所指优势符号”,追求统一性、一致性以及确定性的意义。WTO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文本,具有规约性、准确性以及庄重性等特点。因此,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必须首先全面透彻地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英语幽默语言的功能及其包含的意义分析后认为,译者在翻译英语幽默语言时应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翻译标准,在汉语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呼唤功能和美感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和正确地把英语幽默的信息中所包含的多重意义传递到汉语中去,以争取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等值,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原文中的幽默。在翻译不同类型的英语幽默时可采用直译,替代法,归化以及加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