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历史唯物主义与文明间力量变化、互动关系等放到一起研究就会发现,在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足以彰显中华文明的视域以应对异质文明的侵伤.这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此构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视域融合的地基.这样既有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又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
文化、文明、制度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三个基本维度。文化基于历史传承,文明基于科学进步,制度是对于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的糅合或创新。文化与文明具有内生关系并与制度的守成或创新形成内生联系。文化传承、文明进步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强相关性,决定了现代中国社会形态选择与制度构建的三个必然性关系:基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路径选择的必然性,基于文明进步的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的必然性,以及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糅合的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文章阐明并厘清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三个时期"的必然性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相对独立时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追溯东西方文明不同的历史及各自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试图证明,自然经济形态不可能产生暴力文化,暴力来自资本主义的逐利性与扩张性,一种文明的暴力转向根本上取决于其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转型;当今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和暴力示范效应,应对资本主义及相应的价值准则进行反思,以开辟人类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人类本体论应是时空合一本体论,在时空维度中,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已经从"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发展到了"太空文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应重新评估以儒学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特质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准确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价值立场,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单位,其基本性质是“复杂的社会组织”。对文明及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从本体、比较、互动、互鉴等多个维度进行。文明自身具有一整套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可称之为文明的本体,它是文明的灵魂和认同标志。正因为文明各具特色,文明模式和发展路径多元,才应对文明进行比较,包括整体性的宏观比较和专题性的微观比较。文明间互动是各种主客观条件下的自发行为。共时性文明双方介入互动的力度以及互动对双方的影响力强弱,均有程度差异;而先在文明对后来文明的影响是单向度的。互动多是正向促进社会发展,但也有强制性互动造成破坏或缺乏互动造成发展迟滞的反例。文明互鉴则是有意识的、主动性强的高级互动。互鉴行为的发出是精神层面认识的产物,互鉴内容多在物质和制度层面,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模仿则难以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为文明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是我国文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和沃土.传统文化在文明社会构建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泛娱乐化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内涵弱化等等.理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文明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辩证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社会构建的多重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弘扬.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变换的视阈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从制度批判的维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终极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方式,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现代性问题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现代性自产生之时就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文化的特殊形式,也是社会进步和异化状态的标志.与古代的奴隶制和中世纪的农奴制相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它又存在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异化现象,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二重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现象称为"文明内部的野蛮",他们联系很多历史事例对它进行了深入分析."文明多样性"这一概念,就是指同一社会中多种文化互相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状态.在一国之内,鼓励每个文化个体和群体的创造性和多样化,共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提倡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和竞争发展.中国人常讲"和而不同","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就是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12,(5):247
林剑撰文《文化与文明之辨》指出,在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混用或相等同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发生学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语境等不同维度与视角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进行分辨与澄清。文化与文明各自都有长久存活的原因,同时有着生成上的同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