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殖民主义与西方汉学:一些有待讨论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建 《浙江学刊》2002,(4):191-196
西方的汉学研究一百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人们在为此而欢欣鼓舞之余,很少会平心考虑下述问题汉学作为兴起于十九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一门学科,它所提供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是否转化为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一种“权力”?汉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究竟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表述还是权利关系支配下的人为的虚构?本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汉学可以说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服务于而且强化了这种殖民扩张的需要;通过对这种“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分析,西方汉学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殖民话语因素有可能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姓名只是符号和标识姓名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识,姓名又往往反映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演进以及心态的变化。姓名已成为一门学问,成为一种文化。然而,在信息时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姓名雷同现象却使这种文化变得混乱、单调、平庸起来。有的姓名符号既代表了这个人,又代表了那个人,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甚至代表成千上万的人,这就失去了姓名的区别功能。同姓名现象已成为人们不得不研究解决的社会问题。请看:武汉有上干个“王红”、“李斌”;天津有2千多个“张力”、“张建”;沈阳有3千多个“王伟”…  相似文献   

3.
洋与土     
建国之初,也就是我们国家饱经战乱之后,土的东西尚且匮乏,洋的东西就更是稀有了。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人曹崇过洋,迷过外。凡是洋的东西都走俏,都吃香。当我们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党和政府曾发起过对崇洋述外的“洋仅哲学”的猛烈批判,许多产品前面的“洋”字逐步取消……尽管如此,人们对洋货仍有一种特殊的偏好。为什么?我想是两个因素:一是洋的东西是外来的,是本土上不曾有过的新东西。人们喜欢洋东西,是一种喜新厌旧的。C理使然。二是洋的东西是现代的,科技含量和现代文明的含量比“土”的…  相似文献   

4.
日俄战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攫取了旅顺口、大连地区以及附近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口间的铁路权及附属的一切特权。在政治侵略、军事占领、经济掠夺的同时,殖民文化活动亦随之展开。一较之伪满洲国时代,这一阶段的殖民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经营机构”大致经历了由“满铁”、关东都督府二元化时代到“满铁”、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三足鼎立,及总领事四头政治的多元化时代。特别是“满铁”和关东厅,一个“代替政府经营南满洲”,①一个管辖“关东州”,都是文化职能的实权的主要执行机关。另外,由于关东厅和“满铁”机关都设在旅大地区,许多文化机构、组织团体也多在该地区,以便于管理,因而这一阶段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幸福魔方     
钟意 《社会工作》2010,(19):49-49
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有人说,家是一种文化;有人说,家是一段时光;有人说,家是一种情怀。还有人形容家是“温馨的港湾”、“避风的码头”……我却愿意把家叫做“幸福魔方”!  相似文献   

6.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 ,文化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软权力———文化力。从这一角度看 ,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所展开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殖民”等文化外交行为 ,从实质上讲 ,是软权力 (文化力 )的运用和实施。由此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全球霸权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一、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二元结构”概念起源于殖民时期,如19世纪牙买加的历史书中有“两个牙买加”的说法,指一个牙买加却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欧洲白人的牙买加,一是非洲黑人的牙买加。后来,荷兰学者波克(J·Boeke)根据荷属东印度的情况,提出社会二元结构的概念,认为那里存在着两种经济组织——西方经济组织和当地经济组织——的不同文化。发展经济学兴起以后,二元结构概念很快被结合在经济发展理论之中,建立起几种二元结构模式。它们虽细节不同…  相似文献   

8.
论北洋海军洋员马军文化的引进,必然也包括着具体的人的引进。就中国近代史上各行各业的洋员现象而言,虽然纷繁复杂,各具特点,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冲撞现象,是中国对之于西方、传统对之于变革的反应。作者以清末北洋海军为个案,围绕着它聘任洋员的原因、现象、后果...  相似文献   

9.
面临蓝色文明的诱惑,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曾几度掀起出国潮。早年有“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路”的仁人志士;近年来有“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海外赤子;国门洞开后又有“当两年牛马,换取终生富”的洋打工;世纪之交,我国的中学生又踏上了出国求学的征途──  相似文献   

10.
以“大传统”、“小传统”范畴阐释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路径选择,展现出两种幻象,即大传统殖民与小传统拒斥。走出幻象,需要采取以“互动论”为基础的农村“本土化”主导战略,并对其实施策略作进一步探问。  相似文献   

11.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 一个人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 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的MP3上写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  相似文献   

12.
概论20世纪以前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论20世纪以前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复旦大学历史系冯玮20世纪以前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是由“南蛮学时代”、“兰学时代”、“洋学时代”构成的。廓清3个时代的历史脉络,揭示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以全方位吸收西方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日本近...  相似文献   

13.
何谓“海派”?查遍国内出版的辞书,似乎难以找到应有的诠解;向谙熟“海派”种种的老人们请教,似有“难言之隐”,大多谦恭式淡淡一笑,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事出有因,受“左”的影响,迄今为止,在不少人心目中,“海派”、“海派文化”仍是一个贬意颇浓之词。但凡说到“海派特点”(或曰:特性,特征),便是: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奴役之下形成了一种畸型、变态的生活内容、社会心理、文化流派。概言之:商业化,小市民化,买办化(或曰洋奴化)。  相似文献   

14.
热议·声音     
正热议洋地名泛滥折射文化不自信香榭丽舍、地中海、泰晤士小镇……国内城市散布"洋地名",泛滥扎堆现象严重。目前,各地针对"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工作正在进行。西南某省会城市,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可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被"洋地名"的现象。实际上,这并不是该城市的独特现象,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小区喜欢用洋名,觉得用了洋名,品位就提高了。对国际化的非理性看法,导致了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饰妆习俗的互润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服饰,通俗说来,遮蔽身体的为服;单纯装饰用的为饰。饰妆是一种自我美化的艺术,蕴含着社会、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发须《说文解字懈释“发”字为“根也”;《康熙字典》称“发”字义有“肾之华在发”、“血之荣...  相似文献   

16.
关于辽宁文化之命名,日寸下学界多数人观点认为当以“辽海”之名冠之。其实将辽宁地域文化命名为“辽海”,今日只是重提,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早有此意,其中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其《静晤室日记》对“辽海”一词考证甚详,诸如“辽东考”、“辽海即辽东”、“辽海之名即见《晋书·前秦载记》”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A .坦斯曼 (AlanTansman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 )指出 ,区域研究是一种翻译 ,是“一种谋求通过一个跨学科的透镜来了解、分析和阐释外国文化的事业”。“了解、分析和阐释”另一种文化———无论对一名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来说 ,还是对一名想了解印度的安哥拉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翻译。这首先要求外来者努力理解另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假设、含义、结构和动态 ;但也为他们创造了机会 ,去扩展 ,甚至挑战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的透镜”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任何单一的学科都无法充分地理解另一种社…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与中国民族的由来孙常炜孙常炜,男,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近日报载:名震全球为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一致高度评价之‘北京人”(Pekinensis)骨骸化石,已于二次世界大战时遭日本人毁坏,无法寻获;令人悲痛不已!因“北京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青年朋友有十分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过去似乎不堪回首,谈起祖先便觉脸上无光,为了现代化,不妨将传统彻底抛弃,从头干起。这其实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从文化、心理的立场看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过去”和“现在”是互相渗透的,即使最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也不能脱离传统所造成的现实条件与基础。“五四”时期,评价“娜拉”为时代女性、有独立人格的胡适,他本人的婚姻却被他的母亲所安排。最敢批判的鲁迅,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学术观点有很多保守的地方,但他从来不去批判章师。在吸取西方思想文化上表现得最为激进,甚至提出进口西方妇女来改良和民族人种的日本,却保留下比中国还多的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如木履、和服、“榻榻米”以及茶道、花道……)。可见传统是个难以分割的东西。它本身倒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在貌似激烈的言辞下对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