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资难是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的问题。官利制为近代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实现了农业产业资本、金融产业资本、工商业产业资本间的身份置换与自由流通。官利制不仅没有严重阻碍近代中国企业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破解近代中国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许多利用官利资本创办起来的企业最后经营不成功甚至破产,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官利制,而在于企业经营者本身。总体来看,近代官利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股份制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本组织和运行的新型方式,它在近代中国出现后,除具有西方企业组织运行的一般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中国特点和传统经济要素的痕迹。企业需要向政府报效、分配中实行“官利”制、面向社会直接吸收储蓄和企业内部资金的调拨等等,就是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资金运行中的本土特点。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这些特点又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或隐或显地再次出现。因此,对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这些特点追根溯源,探究其发展演变的状况和脉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近代的官利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利”是中国近代合伙或股份企业中固定股息的俗称,是一种变了形的股息形式。这种保障投资人“投资安全”的制度不仅腐蚀了人们的投资意识,抑制了他们的股权观念,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正常发展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探讨的结果表明:近代中国股份制与西方股份制一样是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诞生的。在前近代,伴随中国微弱资本主义萌芽的是,中国只有与近代股份制相似的股份合伙制。具有现代意义的股份制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1904年股份制法律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股份制正式诞生。近代中国缺乏股份制产生的一般条件,而当时股份制已在西方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中国近代股份制起源主要是制度引进的结果。因此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明显不同于西方近代股份制的特点,比如官督商办、官利制度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倡办者在制度引进过程中适应中国现实国情而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官利制产生的原因分析基本集中在资金缺乏、高利贷流行、传统资金出路有限方面;而通过本文的考察,官利制度的产生其实是近代股份制企业创办者在认知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资金相对剩余的条件下,受早期官办企业资金来源困惑和西方新式企业高额利润刺激的双重压力,在嫁接西方新式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自然把传统企业中的银股、护本或存款功能从形式上与现代企业制度合二为一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李勇 《东岳论丛》2024,(1):143-154+19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诸说。“资本制”说与托派观点雷同,未能久立;“殖民地化”说是通用说法;“半殖民地”说是次通用提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组合顺序不同代表着人们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地位、影响之大小强弱的不同认识。共产国际内部意见不一,造成中共意见的模糊和分歧,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异说纷呈。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说。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渐渐趋同“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然而,仍有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说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反帝反封建”主张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中国西学以“制夷”为前提 ,因此其“师夷”显得被动 ;近代朝鲜西学则以“变法”为特色 ,因其“开化”更显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畿服制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学,是古人对于天下格局之政治思考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射。历史上的畿服制主要有“三服制”、“五服制”、“六服制”、“九服(九畿)制”等四种说法,其所对应的地理空间分别是方三千里、方五千里、方七千里和方一万里。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五服”说和“九服”说,“三服”说和“六服”说可分别看作它们的附属简约版。近代的康有为曾试图借助畿服制的制度设计来解决近代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整合问题。在中国崛起复兴的过程中,畿服制的差序格局依旧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不发达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制度的出现,开启了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创新之路,但备极艰难。公司制度始终未能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原因有二:一是近代中国不具备适宜公司充分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条件,如资本主义不发达、封建势力阻挠、外国在华势力压迫、政府倡导不力、法制不健全、社会风气未开、信用制度和产业证券市场发育迟滞、金融风潮冲击、冒牌公司及公司招股中的欺诈行为所引致的公众不信任、官利制度束缚、社会环境不靖等;二是公司内部组织制度及运营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削弱了其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一) 纵观近代,中国的近代学堂酝酿于鸦片战争之初,发轫于洋务运动之时,风行于戊戌维新之后,呈应时、顺势、梯进势态。然而严格地说,江西的近代学堂实际拖到本世纪初才迟迟问世,落后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至少有60年之久。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中国的近代学堂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得以酝酿的。当时林则徐在抗英斗争中,透过英军的“船坚炮利”,从深层看到了西方近代化学堂的优长,并得出了“制夷”尚须“师夷”的醒世之论。所以,他早在使粤之初就身体力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着意汲收适用的西学?并在广州亲自主持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翻译西方学识的团  相似文献   

11.
制定适用可行的权度标准制,是度量衡改革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一二三"市用制是民国度量衡改革中拟订的国际标准制之过渡制.它的产生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国近代的度量衡混乱状况,顺利推进民国度量衡的划一;而且结束了中国以累粟定律确定计量基准的传统方法,为中国计量从传统走向近代创造了必要条件.本文在对"一二三"制的创始人、其过渡制法定地位之论证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体系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全新审视中国计量发展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充任历史主角,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戊戌维新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爱国维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扫千载之秕政弊风,开四万万人之聪明才智”①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和科学的运动是相关的”。②维新运动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它与近代科学的运动亦是相关的。近代科技发展孕育了维新运动,而维新运动又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这两个环节的相关运动与辩证发展,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旋律,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它孕育和产生了新的军事思想和海防理论,有力地冲击着陈腐的封建军事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发展战略和积极防御的海防主张。林则徐、魏源就是这种崭新军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次,通过引进西方先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官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官制从表面上看,同西方近代文官制有许多相似之点,而且,西方近代文官制在创建过程中曾参考过以考试为特色的中国科举制,因而,国人学者多引为很大光荣。儒学大师钱穆先生不但盛赞中国传统文官制(选举和科举)的平等性、公开性和竞争性、民主性,而且认为,中国自文官制之兴,即形成一个独立于君主之外的“士人政府”,是读书人的天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亦提出五权宪法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社会体系在近代欧洲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发生振荡和反馈,改变了一些旧的结构和因子,出现了新的因子,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这个过程及其特点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的近代中国,本身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速度一直在加快,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俄占伊犁和日夺琉球、中法战争、义和团之役都以中国惨败而告终,伴随着这些戏剧性的灾难而来的是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的破坏。与此中国近代社会相适应的近代文化自然就不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萌发出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封建文化并没有进行什么改造,盲目被动地把近代文化从西方移植过来,“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因此,近代中国文化只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就整体而言,它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它确属近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新式的军事学校,其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都是不平常的,是近代军事、近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关于它的研究,无论在史学、军事学、教育学界,都是很不够的。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清末民初军校发展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军校的分类,清末民初军校的历史作用等,还缺少系统的论述。 一、清末民初军校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代军校起于道咸年间。此时的中国政局,面临着千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极大地触动了士大夫阶层,“师夷长技以制夷”,“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议论鼓噪朝野,一个军事近代化的运动便首先被推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对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人们在谈论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原因时,往往多涉及相关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很少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心理,这也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研究不能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作些探讨,以求有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急躁心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出于富国强兵的良好愿望,而产生了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就是超过西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并未用“超越”这个词,但类似的词语如“制夷”、“驭夷”、“驾乎其上”、“制胜”、“并立”、“争…  相似文献   

18.
一、启蒙,一个在近代中国被救亡声浪淹没了的时代主题 戊戌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始发站。经历了西学初步洗礼的中国知识者,在他们的深层意识中已日益感到:撼醒麻木中的国民是在“物竞天择”的无情的自然法则面前走民族自救之路的第一步。但是,一张列强虎视耽耽的《时局图》,一种迫在眉睫的亡国无种的现实威胁,不容迟延地把他们牵引上了“公车上书”之途。虽然,在众多知识者的脑海里,同时翻腾着变制救亡与启蒙“新  相似文献   

19.
明清实学是中国儒学的最高发展形态 ,它蕴含着与传统的价值观不同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种新的价值观 ,主要体现在“本末轻重之辩” ,新旧“四民”之辩和“公私义利之辩”三个方面。明清实学家所完成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不但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开辟了道路 ,同时也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