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信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敬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了这一信仰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诸如大学生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在于从规则、传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敬畏信仰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3.
坚定而科学的信仰是精神的支柱,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道德的基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这有社会、高校教育、家庭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为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信仰教育,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社会氛围,加强家庭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4.
法律不被信仰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主要缘于以道德手段为主的社会调控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赖感,"刑"与"法"概念的混淆降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切感等。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对于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的理论失缺及其实践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作为道德生活存在的至关重要一环,对道德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缘于道德信仰自身的理论失缺,使它对道德生活产生着负面影响。认识这一理论失缺,研究其实践克服途径,对建构合理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目标原则都有着重大意义。一 道德信仰之所以具有理论失缺,对道德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道德信仰自身的特性。从道德信仰来看,道德与信仰的结合,使它既有与一般信仰相同之处,又有与一般信仰相异之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特征。 首先,与其它信仰一样,道德作为一种信仰具有神…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从后一过程来看,它是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内化为主体的观念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通过何种方式确立其道德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道德信仰才真正完成了其主体的信仰构建,这是对道德信仰主体客体化的最终完成。一 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经验-习染是完成道德信仰的一种常见方式。 经验-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在…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生成关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思维取向、信念追求和道德水平。当今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道德信仰选择时,应以"幸福、至善、自由、和谐"为指向,保持自利与互利、底线与高蹈、个人与集体、德性与规范之间的适度张力,以精神之我超越物质之我、社会之我超越个人之我、应然之我超越实然之我、理性之我超越感性之我,才能使自己心有所系、身有所适、魂有所归。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危机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突出而巨大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现今仍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但在主导信仰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信仰危机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了解,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若干想法和对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的负效应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长领 《兰州学刊》2003,1(5):159-160
本文分析了道德信仰的负效应在道德信仰对象、道德信仰主体和道德信仰活动中的主要表现 ,探讨了相应的克服对策 ,主要是在对道德的信仰中保持开放态度 ,在相信和怀疑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化与信仰对道德的本体论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道德现象的研究只有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寻求道德的终极根源和精神依托,从根本上恢复道德的权威,才能发挥道德维持人类整体生命的作用。本文认为,道德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实然性背后的应然性,道德应然性通过对人类文化背景中的总体精神———信仰的依赖并通过扩展信仰的形上神圣性实现对实然性道德的支配,这个过程意味着信仰在实质上构成了整个道德的精神本体,信仰既内契于精神生活,统摄精神生活,又通过它的本体功能体现出它对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盖伯琳  吕进军 《河北学刊》2005,25(3):132-137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12.
伦理神学与现代道德信念的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安庆 《文史哲》2007,4(6):147-152
启蒙伦理学是在基督教信仰式微之后的世俗化过程中试图为现代人提供在现世中安身立命之基础的价值转型运动。康德伦理神学对于西方现代道德信念确证的意义在于:一是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确证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二是它充分阐明了单纯理性信仰的不可能性。康德的伦理神学认为,只有对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确信,才能最终使"正义"和"道德"成为绝对的义务,从而实现信仰形式的这一现代转变。这一转变的真实意义在于,信仰的世俗化只有在超越的神圣化引导下才能通往自由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在其实践活动中具有神圣化、一元化和整体化的特征。在社会实践上,其本质呈现为道德主体通过自我设定自身、创造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形成道德客体,并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其独立于社会政治、民族、阶级、国家和社会日常生活而存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了传统报应观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完全合二为一是在民间信仰,二者之所以融合无碍,是因为民间报应信仰本质上是浅薄的实用性的信仰,所关注的是个人和子孙现世的幸福以及来世好报,没有门户的羁绊和学说的顾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近代早期天主教在权力组织结构、教会神职人员的道德风尚、普通信徒的宗教需求与教会教义之间存在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面对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动的新形势下,天主教对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人离不开信仰,因为信仰具有道德的功能。我们在认识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迷误,常常把宗教与信仰等同看待,或者把信仰的外在表现看成是其全部外在形式或必然形式,这是影响我们认识二者关系的主要障碍。科学与信仰都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信仰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移的,被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的过程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黄瑞英 《齐鲁学刊》2007,(5):131-135
道德信仰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缺失,使得道德的神圣感不复存在,人生的意义难以寻觅。信仰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的回归,道德则是对"道"、对"伦理普遍物"的追求、分享,是使个体"单一物"与伦理"普遍物"合一的冲动。道德与信仰的结合在伦理,道德信仰最终实现在个体对实体性或普遍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主要的科研骨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当前研究生科研道德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些违反科研道德的事件屡屡见诸于报端。笔者认为,在培养研究生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信念是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论述了科学信念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几点培养研究生科学信念的有效途径,如努力加强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渠道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