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中,传统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撼动,并因此出现了断裂,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近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修身科应运而生。从臣民的教化到国民的培养,从个人私德的修炼到国民品性的完善,从传统的教化灌输到学生本位的课程教育,在修身科的这一历史嬗变中,传统德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却未彻底实现,因此在国民塑造上也仅是缺位的启蒙。  相似文献   

3.
1930-1940年代,以信用合作社-县(市)合作金库-中央合作金库及省(市)分支库组成的三级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新式农业金融中的重要一极,也构成与农民银行及其分支系统组成的农业金融体系并立的新型农业金融体系之一.虽然以合作金库为核心的合作金融体系还存在资金来源的依赖性、网络的脆弱性、运转的非独立性以及在新式农业金融供给体系中的非主导性等缺陷,但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农业金融发展不无重要历史意义.它以合作金融的力量为近代农业与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成为近代乡村变革中的一注强力剂,并成为中国近代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4.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既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次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文明对决。这场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无论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微不足道,但它却既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路径,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文明的演进路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既存在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冲突,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的冲突,其转型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在世界大国近代经济思想变迁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学者在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在经济思想方面取得了不少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一批封建廉吏极力倡导清廉俭朴勘政之风气,忠实践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要求,并开始把它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为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搭建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扬州城市社会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扬州城市市民人格的重塑在分裂与融洽两个层面上表现出一种复杂多元的叠化现象,即人格在发展变迁,却未臻完善与健全。本文从“扬虚子”话语考察了近代扬州城市市民的独特人格特征,分析了其病态的消费形态,探讨了它对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近代"地理环境论"最早的介绍和宣传者。同时,他的学术著述也受到这一学说的影响,在他的史学思想、哲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学术史研究中都有体现。这种影响在梁启超20世纪初和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阶段的学术著述中表现不同,体现了梁启超对"地理环境论"认识、吸纳和评价的不断深化,也揭示出近代西方学术思想"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完成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清末废科举的文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齐福 《中州学刊》2004,(2):103-106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演进产生了多重文化效应:一是打破了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开启了中国社会摆脱传统和否定传统文化的先河;二是瓦解了士绅阶层;三是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却导致了教育的贵族化;四是促进了近代学术的转型与发展,却产生了专营"术"而忽视"学"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5,(12):86-92
近代学术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固然深受西学的刺激和影响,但它毕竟不是西学的简单位移,而是中国人在近代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一种文化创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经世实学。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近代学术的特点及形成史时,既要注意“西学东渐”这一横向运动历程,更要探索中国古代学术与近代学术这一纵向运动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是近代中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它不只是中国的经济进程、社会进程,而且也是政治进程和文化进程,它将巨大地释放我国文化生产力和消费潜力。借助新型城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转型,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优化和秩序的重构,是当下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