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在东北亚区域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构筑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引导东北地区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已成为我国优化区域贸易关系,实现东北地区全面、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基于2005-2019年贸易往来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多维度分析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潜力及影响因素,并以合作促振兴、促开放角度提出政策优化路径,可以助力我国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与区域开放布局相关战略的有效对接,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经济向集团化、一体化发展的形势影响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之间政治上的变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关系,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及当前经济合作的状况等方面论证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经济合作的可能性。由于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上对立,所以其合作特点应是松散的和渐进的,合作的原则应该是平等互惠和尊重主权,谋求共同繁荣和发展;同时,要把政治与经济分开,民间合作与官方合作分开,地方合作与中央合作分开,实行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书中论定:中国已经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对外开放成一体,应当进一步实施市场经济区域化的联动战略;发达国家分割垄断了当今世界市场,中国21世纪应当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战略依托,在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应采取"一圈"、"一带"、"一区"、"一点"的操作对策.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增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核心的中日韩.其地区合作情况如何,将影响到东北亚以至整个东亚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日韩对华投资为切入点,阐述了日韩对华投资对地区合作的影响及其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内人口与劳动力迁移变得越来越活跃。通过区域内劳动力迁移,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由于几十年来人口动态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东北亚区域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开展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丁扬 《理论界》2009,(8):71-72
以中、日、韩三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可谓全球经济的三极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诸多原因.至今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之"空白地带".面对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中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蓬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已进入到必须赶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的时候了.近年来,东北亚各国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层次也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产业布局都面临着重新的选择和布局.本文对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和选择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形成了东北地区产业的新布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然而,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家的政策调整并未成为推动东北亚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呈现何种演变趋势,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王胜今教授主持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研究"课题组一直从事上述问题的研究工作,本刊将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发表,以期推动有关问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然而,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家的政策调整并未成为推动东北亚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呈现何种演变趋势,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王胜今教授主持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研究"课题组一直从事上述问题的研究工作,本刊将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发表,以期推动有关问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然而,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家的政策调整并未成为推动东北亚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呈现何种演变趋势,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王胜今教授主持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研究"课题组一直从事上述问题的研究工作,本刊将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发表,以期推动有关问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然而,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家的政策调整并未成为推动东北亚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呈现何种演变趋势,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王胜今教授主持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研究"课题组一直从事上述问题的研究工作,本刊将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发表,以期推动有关问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提出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迅速.在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洲经济共同体(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三架马车的带动下,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经济增长三角及多边经济合作.这些区域经济合作如雨后春笋,打破国与国的界线迅速发展起来.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开发,在这些区域经济合作中更为引人注目.它引起了东北亚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近年来各国学者纷纷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发合作构想.如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多个自由经济贸易区、在图们江地区300平方公里区域内建立跨国经济特区、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一区两制”模式(建立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国际经济新体系,同时实施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管理等)、雁型发展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或构想虽然描绘了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宏伟前景,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付诸实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模式或构想的实现都有重要的前提条件,即(1)除需各国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外,还需各个国家内部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各个国家之间保持一定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地政、地缘关系结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许多设想不断出台,东北亚经济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热点地区之一,其发展脉络、走势和逐渐走向成熟已日益引人注目.蒙古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唯一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受历史的局限、传统的束缚、经济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冷战后遗症、投资条件欠佳、政策缺少连贯性、政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与圈内国家协调一致,特别是在今天东北亚经济圈“圈”的概念还很粗糙的发展时期,很难谋求一个统一的与各国国情、产业结构均相适应的经济圈的确实形成.但从蒙古所处的欧亚大陆桥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拥有的经贸、投资发展潜力看,蒙古在未来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要本文分析了近几年以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因素,即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美中关系和日中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促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菲  李顺龙 《东岳论丛》2019,40(7):120-12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至关重要,已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看,区域环境恶化已经引起各国的共同关注,关系到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环境改善迫在眉睫。从长期看,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环境外交政策侧重点不同以及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诸多因素使得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具有艰巨性。从未来发展走势看,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又具有可行性,以中日两国环境合作为例,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中日环境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这一结论具有代表性。环境合作的具体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即从功能合作到制度合作、从双边到多边环境合作平台的机能整合;通过制度的安排与设立,以及利用国际环境制度来促进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经济互动中的延边劳务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借助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是劳务市场的相对不成熟给延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规范劳务市场、健全保障体系成为延边劳务经济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在东北亚地区东北亚能源需求急剧增加、东北亚地区能源进口依存度高和能源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条件下,东北亚地区必须通过区域范围的能源合作来保障能源安全。东北亚区域必须依靠地缘优势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通过协商和协议进行能源合作,以保障各国的能源安全和共同利益。虽然目前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展较为缓慢,但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可以在许多重点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势必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中国和日本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主要成员国,加强两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及企业合作,对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共同开发将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特殊地位。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腹地,东部与俄罗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经济向国际化、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东北亚地区各国(地区)都在积极寻求经济技术合作的最佳途径,建立东北亚经济圈已成为这个地区多数国家(地区)的强烈愿望。环渤海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积极参加东北亚经济圈的建设。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繁荣和昌盛,环渤海地区必须而且能够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巨龙”。要实现这一构想,需要制定与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王亚丰 《理论界》2005,(9):204-204
本文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认为资源开发与合作;工业及加工贸易合作;资金、劳务和科技合作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一直采取积极参与态度 ,这样做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有利于实施立足亚太的世界战略 ,有利于发挥自身独具的地缘优势 ,有利于加强各国经济的互补关系 ,有利于贯彻稳定发展的既定方针 ,有利于经济再上台阶的现实需要。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种利益因素进一步确定了国家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