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重阳漫话     
在我国的民俗中,重阳是汉民族的一个传统佳节。重阳一词来自《易经》。《易经》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而九是阳的极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逢九,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时,重阳节又称为"秋节"。唐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诗》中有"菊迎秋节西风急"旬,宋王安石《奉和九日辛临渭序登高应制得技字诗》中明言"重九开秋节"。自汉代以来,我国的重阳节逐渐盛行,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日"重阳",也称"重九"。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这天古人有登高山、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多种习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不仅提到了唐代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同时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感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喜欢赋诗作对,自然给我们留下了  相似文献   

3.
静一 《新天地》2016,(10):46-47
九九归一 岁往月来,今又重阳. 九九最大,归原为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日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始于战国时期,自魏晋气氛日渐浓郁,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相似文献   

4.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近年又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九”为阳数。《易经》称“九”为阳爻(音摇),泛指多数,也说至高无上。例如:皇帝称“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大概  相似文献   

5.
一.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西京杂记》中贾佩兰讲述九日习俗的记载来看,西汉初年即有此俗。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日:“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三国时的重阳会已颇有声势了。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桓景登高避难的传说,既确证也丰富了重阳节俗。至于定名为重阳节,则是在唐代(之前只是泛称作九日,唐及以后备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现代的九日已无专指之意)。宰相李泌  相似文献   

6.
正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因此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国外也有老人节,那么国外是如何过老人节的呢?伊朗的老人节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过老人节的国家。在这一天,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  相似文献   

7.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其实,一年之中有五个重阳日,何以独称“九九”为重阳呢?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连数字也以阴阳来划分。《易》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素问》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是说一三五七九为天数、阳数,而九是最大的天数、阳数。古人认为,“日月并应,宜于长久”,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是一个长久之数,故称重九为“重阳”,以别于其他重阳日,名重阳节,今为老人节,且以“长久”赋予尊老、爱老、敬老之意。九为数之极,所以…  相似文献   

8.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4,(10):55-55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自古撩拨着文人雅士的情愫,留下了不少与重阳有关的趣闻轶事。东晋时,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桓温,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率幕僚到荆州龙山登高饮酒,酒至半酣,一阵山风乱起,吹落了参军孟嘉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还不时地举杯饮酒。  相似文献   

9.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宴亲朋好友,畅饮菊花美酒,互祝健康长寿,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一些大型工具书和权威评述,却形而上学地把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成待到重阳日来观赏菊花,不仅背离了诗人的原意,也有悖重阳佳节饮菊花酒的传统内涵。文章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名句,作重新探解。  相似文献   

10.
《太玄》八十一卦,每卦九则赞辞共计七百二十九则。赞辞取象密集,围绕卦名展开,句式和音韵上,《易经》不少是整齐的、押韵的,具有一定的诗性特征;衍《易经》的《太玄》以三言、四言句为主,整齐有致,音律和谐,同样富有诗性特征。手法上象征贯穿《易经》始终,《太玄》赞辞也不例外,物象、事象都是象征性的隐语。语辞层面,《太玄》古奥的特色是对《易经》"古歌"的赓续,两者一脉相承,有的赞辞生活化气息浓厚,则是对《易经》"古歌"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武夫作诗     
登高吟唱,临流赋诗,乃文人骚客之雅事,武夫勇士,常常自愧不能。但也有一些武夫,或心有所爱,或附庸风雅,有时也能来一首两首。武夫的诗,大多俚俗率真,粗鄙可笑,但却别有情趣。清代道光年间的川人杨遇春,任陕甘总督,官封一等昭勇侯。某年重阳,去西安大雁塔登高,作《雁塔》诗一首,诗曰:"一节一节又一节,好似尉迟敬德鞭。匝地狂风吹不倒,漫天  相似文献   

12.
《老友》2007,(10)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处处忙"。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将收获的新粮制成糕点,带在身边到郊外登高一望,领略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称,极富情趣。端阳节南北朝宗懔《荆楚发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此时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相似文献   

1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②,遍插茱萸少一人③。①九月九日:古代我国习俗,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山东:此处指地处华山以东的诗人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②登高:登上高处。古代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以为可以避灾。③茱萸:一名越椒,一种芳气植物。古时习俗重阳节佩带茱萸可以避邪祛病。注释ZHUSHI这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写这首诗时,诗人正远离家乡,一个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两个“异”字,把孑然一身、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以最朴…  相似文献   

15.
今又重阳     
<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秋寒新至,又一度重阳来临。年复一年,人们未曾间断登高的脚步,享受醇美的重阳酒香,欣赏端庄的菊花秀色,品味香甜的重阳花糕。这个夏冬之交的时间界标,一直是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穿过漫  相似文献   

16.
东汉人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天,费告诉他:九月九日天降大灾。你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便可消灾。桓景照着做了,傍晚回家,畜禽皆已暴死。从此就有了登高习俗。可见这一习俗带有道家色彩。  相似文献   

17.
天历六节的规定,最初见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新历所附己米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诏旨》: ……又将今诏系于天历之首,并注明每年正月十三日是太兄升天节,二月初二日是报爷节,二月二十一日是太兄暨朕登极节,三月初三是爷降节,七月二十七日是东王升天节,九月初九日是哥降节,每年六节各注明该月日顶头,永远如是,颁行天下。天历六节,不仅是天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太平天国初期的许多重大史实有直接的关系。天历六节有进一步考释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被儒家称为“六经之原”的《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的学者无不覃思精研《易经》,并凭借它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生于明清之际的顾亭林先生也十分重视对《易经》的研究,他五十八岁那年在好友程贞夫、李紫澜家里讲《易》,从六月开始一直到九月方毕,李子德有《讲〈易〉毕奉谢宁人先生》诗。亭林晚年曾纂过《易解》,惜未有传。即使这样,在《日知录》以及亭林先生的文集、书信中还保存了他研究《易经》的思想和成果,颇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9.
这秋越发的深了.今日是重阳,朋友发来短信,天冷加衣小心感冒.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品花糕、放风筝.你知道,这短信让我无端想起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季节真是菊花的季节,四处菊蕊笑绽,氤氲芬芳.  相似文献   

20.
重阳节人们与亲友结伴出游、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节日中充满了浓厚的人伦亲情意味。这也无形中开拓了诗歌表现的题材,从而形成了抒情性浓厚的唐代重阳诗。在重阳节,因亲友常常不在身边,往往会加重诗人对其的思念,唐代重阳诗的艺术特征正在于充盈于其中的浓厚的思亲念友情结。诗人们多用登高、菊花酒、茱萸、授衣等节俗意象去传达自己的思亲感受,但因诗人经历、境遇、才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