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代云南曾刻印大量的伊斯兰宗教和文化典籍,对于丰富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珍贵文献亡佚严重,日本东洋文库部分珍藏有滇版伊斯兰教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漫谈伊斯兰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音乐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而传播、变迁的。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和回族宗教音乐必须与研究伊斯兰教相结合,从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来剖析。伊斯兰教音乐随着伊斯兰文化的盛衰而兴废。伊斯兰音乐由于民族的大迁移从中亚流至印度、中国,并与各国民族音乐结合渗透,从而发展形成了新的宗教音乐,而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受伊斯兰教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展产生的。因此,要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必须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内在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双重传统的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和互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早期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中,一部分为汉族学者所撰。他们对伊斯兰教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研究,不仅能够反映汉族学人对伊斯兰教认识的嬗变,勾勒出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而且为探究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提供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开原老城清真寺的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平面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空间格局、装饰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老城清真寺的营建不仅遵循了传统清真寺的建筑规制,体现了伊斯兰教的规范和要求,且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域环境影响,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珍贵产物,丰富了我国伊斯兰教建筑宝库,并为研究东北地区伊斯兰教文化提供了建筑方面的详尽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是伊斯兰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中国伊斯兰教不仅有其特殊的宗教教义思想,而且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经济的支持,它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它的形成是与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它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二是以伊斯兰教为主导  相似文献   

10.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 10个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 ,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外来的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本土化”的历史.经过兴建清真寺、开展经文教育、设立宗教管理组织、确立宗教教规等历史过程,阐释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哈萨克族文化个性之间张力的消解,形成了带有草原游牧特色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在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文化的对话、交流、调适和融合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回儒"这一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的产生,真正开启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全方位的对话和融合,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传播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回儒"这一群体在融会贯通伊斯兰教与儒学这两大文明体系方面的思想和活动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尤其对当前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实施、促进与沿线穆斯林国家的"民心相通",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的黄金时代。大量穆斯林涌入中国并散居各地是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元代统治者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伊斯兰教得以生存、传播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伊斯兰教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宽松契合适就了其传播的有利的文化背景。传播中,穆斯林保留了伊斯兰教外来特色的民族宗教,这使它避免了为中国文化所同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5.
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萌芽雏形发展到格律定型,有其漫长的历程。这一传统文化被回族接受后,融入伊斯兰文化色彩并得到广泛应用。清真寺中的楹联凝聚着中国伊斯兰文化与华夏古老文化精髓,即所谓“以儒释伊”,融中阿文化为一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精品。本文较详细地论证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楹联的背景、承传、内容及艺术水平等。历代记载或论述楹联的专书和集锦不胜枚举,但有关伊斯兰教文化领域的楹联汇编却始终空缺。李传明先生广征博采,将全国各地古往今来清真寺的楹联加以搜集、整理,写就《中国清真寺楹联》一书,填补了这块历史空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视角来分析作为外来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及其精英人物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发展变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宗教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苏非派门宦组织是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之一。门宦是明清之际由中亚等地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与西北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在门宦内部起到组织凝聚作用的是其有类于父系家族的组织运行模式,可视之为一种“拟制的”父系家族结构的组织形式。门宦组织父系家族式组织形式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世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伊斯兰教满足其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宗教社会功能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组织形态角度看,社会一体化与社会个体化程度与伊斯兰教门宦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宗教属性,指的是构成这一文化体系中的宗教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伊斯兰文化同世界上其他的人类文化一样,可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作为宗教文化在整个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由教义、教法、礼仪修持、教派组织等这些内在、外在因素共同构成的系统结构。它包摄着信仰观念、社会意识、道德规范、心理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交渗互涵,不仅为世俗文化提供和积累了不少方法、来源,也对世俗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伊斯兰教以外来宗教自唐朝初年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生根、成长,经过逐渐适应,长期流传,进入明清时期以来,从内容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就内部来说,出现了“遵守”不同的教派;就外部来说,又受到地区的和民族的影响,而在各地传播的时间也有先后,这就使我们从大的方面不能不看到内地伊斯兰教和新疆伊斯兰教的诸多不同,因而也有必要将它们分别开来研究。内地的伊斯兰教历经千年,可以回族中的伊斯兰教为代表,而回族中的伊斯兰教又可以格迪目为代表,因为格迪目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发展历史最久并具有中国特征的一派,故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向大家求正。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文明是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种族的人民相互碰撞的结晶,一些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不同程度地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互动。以伊斯兰教为例,在早期传入时期中国人对它无意识的误读,到明清时期回族思想家有意识地借用佛教用语来诠释伊斯兰教的有关概念,说明了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