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包国光  朱贤文 《理论界》2012,(10):136-138
《庄子》"道"的理念从本义上讲就具有超越性,而这正是其审美特质所在,《庄子》的思想也因此充盈、洋溢着丰富的美学气息。超越性作为"道"的美学根基,也是《庄子》"技道之论"的基础。《庄子》寓言中隐喻的"技"与"道"的关系,潜藏着美学意味。《庄子》在器用审美方面"自然"、"朴拙"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应该说,《庄子》这些极富美学意蕴的思想对当代的技术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性。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自然生态美的诗性化主要表现为跳跃性、形象性和象征性;其成因就在于庄子人格的诗性特质和他独特而又丰富的情感体验;《庄子》中自然生态的诗性美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价值在于开创了物我合一的崭新境界和引发了空灵虚静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4.
白宪娟 《兰州学刊》2008,(9):164-166,163
清代宣颖所著之《南华经解》不仅深得《庄子》哲学真意,而且对《庄子》进行了颇有特色的文学接受。其文学接受的主要内容有章法分析、技法点拨、风格品鉴、审美体悟四个方面,其特色表现为三点:文学接受侧重文章学角度的解读、文学接受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是一种非自觉地文学接受。  相似文献   

5.
宋至清对庄子之文学评论主要有三个:其一,对庄子文学地位之评论。或称其书为"子书中第一部醒眼文字",或尊其为"文章家鼻祖",或将之列入"宇宙四大奇书"、"天地四大奇书"。其二,对《庄子》文本之评析。涉及《庄子》文本的总体艺术审美特色,内、外、杂各部分之特点,各篇要旨,还具体到节、段、句、字,颇多精当之说,体现了前人对《庄子》文本钻研、涵咏工夫之深。其三,庄子对后世作家、作品影响之探析。涉及《庄子》对诗、赋、散文、小说等各类文体之影响。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自然"有三重含义:一是率真、无为的人性自然状态和民朴天放的社会理想状态;二是反映宇宙变化之理和万物恒常规律的自然理则;三是不假修饰而让才性自现的得道方式。由此形成"自然"的丰富伦理内涵:"素朴而民性得矣"的人性本有状态、"自适其适"的至仁追求、"放德而行"的自在自由、超越性的"内圣"取向。《庄子》通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视界,围绕道德生发自然、状态自然、运化自然、趋势自然的维度,留下众多价值启思:道德的价值根基应实现与人之需求的直接同一,尊重道德规则自组织、自协调的系统机制,希冀自得式的自由心境和自我觉解之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7.
庄子主张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即"备于天地之美",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审美尺度,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审美观追求"至美至乐"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纯朴、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庄子的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然审美是《庄子》的重要内容,《庄子》明确肯定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对天地自然有由衷的欣赏甚至崇拜之情,此乃其哲学观念之基础.《庄子》对后世中华自然审关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对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将自然审美从对象自然提升到环境自然层次,其推崇的天地境界成为中华自然审美极境;集中呈现天人间理性联系,凸显了自然审美理趣;突出了自然审美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在这一母题下理解庄子的自然审美,可以发现庄子的自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它是属于生命的自然.而庄子文本中的"自然"本身也仅仅是出于生命考虑,以主体精神构造出来的审美乌托邦.庄子关于生命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早已为人论述多遍,但是庄子的生命并非人们所说的逍遥的生命,而是一种受难的生命.从这一视角出发,庄子美学将得到一种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李生龙 《中州学刊》2014,(5):107-111
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思想、文学的认同,采取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开始,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论家也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旨趣心领神会。文论家在思想和创作上也接近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自然说、刘克庄的自然美学观,都明显源于庄子。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在这一母题下理解庄子的自然审美,可以发现庄子的自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它是属于生命的自然,而庄子文本中的"自然"本身也仅仅是出于生命考虑,以主体精神构造出来的审美乌托邦。庄子关于生命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早已为人论述多遍,但是庄子的生命并非人们所说的逍遥的生命,而是一种受难的生命。从这一视角出发,庄子美学将得到一种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50-256
生态美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生态审美关系,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共生共存的生态美学观。作为一首清丽、哀婉的田园牧歌,《边城》富含浓郁的生态美学价值。从生态美学视角对《边城》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美学意蕴在文本中的表达与再现,为文学翻译评价与鉴赏提供了新视角。梳理《边城》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研究,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伟 《船山学刊》2014,(2):110-116
庄子的"知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智慧,其内涵大致相当于现代生态学中建立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关系。庄子之论虽没涉及具体生态问题,但却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思考贯穿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现生态成员平等的"万物齐一"思想;展望生态系统平衡的"至德之世";进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想社会。庄子体悟和谐之美的思想具有超越性价值,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是一个概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先秦时期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就异常丰富。文章把《老子》《庄子》中的心理保健思想做一概括性的整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方面为中心展开,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是一个概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先秦时期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就异常丰富.文章把《老子》《庄子》中的心理保健思想做一概括性的整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方面为中心展开,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历代传诵的文学著作,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将自己丰富浓烈的情感贯注到论辨散文的写作之中。本文从《庄子》中对理想人物无比崇敬之情及对黑暗社会现实无比愤恨之情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庄子散文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卢美华  时光 《东岳论丛》2012,33(12):60-63
“以道观之”,体现了《庄子》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庄子承继老子,也将“道”作为其理性思维的根基;另一方面,庄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体悟皆溶入了道的意蕴.“以道观之”的思维模式,既构筑了中国哲学最早、最完备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体系,又展现了庄子丰富而深邃的自然观、气韵清高的人生哲学和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主要包括惠子的评论和庄子的自我阐释,刘安、司马迁的评述和阐释,刘向、班固的评说和阐释。虽然此期关于《庄子》文学的阐论并不多,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史上却具有开头和先导之意义。尤其是庄子对其独特行文体例和表现形式,对其独特表现方法,对其独特创作风格和创作指归的自我阐释;司马迁对《庄子》表现形式和虚构特色,语言艺术和诗性特征,话语特色和审美风格的阐释;刘向《别录》对《庄子》"寓言"之概念内涵的解说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才训 《阴山学刊》2005,18(3):51-5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