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的方国遗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人的,如黄陂盘龙成遗址,另一类是外族的,如江南的马桥文化。在北及幽燕、南达赣鄱、东至滨海、西到关中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商人的遗址。现在的遗址是古代的聚落。为了研究商人聚落的分布我查阅了已发表的商代遗址的发掘与调查报告,发现商人的聚落存在着成片密集分布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  相似文献   

2.
周崇云 《江淮论坛》2012,(4):137-140
通过对安徽江淮地区已发现的商代遗存进行分析,可初步把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遗存分为二里岗上层期、中商期、殷墟期三个阶段。各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文化对包括安徽江淮地区在内的南方仍有较强的影响力。晚商时期商文化在南方急剧收缩与商在南方缺少经营有关,这也可说明殷墟期该地区遗存发现较少的情况和文化因素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余琳 《殷都学刊》2012,(1):28-34
商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立起源与鲜明特色的文化,其前身由先商文化、早商文化发展而来,至安阳殷墟时期,已处于完整而成熟的发育态势之中。商文化一系列遗址所出器物均体现出趋同的特征:即器形中饮食器逐渐占据主导、器身表面积扩大、纹饰日益丰富。这与之前夏文化遗址中的所见形态是截然不同的,昭示着商代已孕育出重视感官体验、主体意识觉醒的社会审美风尚。在这一集体审美视域之下,商礼的建构,也同期呈现出以人为礼仪中心,以情感为礼仪基点的新兴特质来,并对后世礼仪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胡洪琼 《殷都学刊》2009,30(3):37-43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学界对其性质争论主要集中在"盘庚迁殷"与"河直甲居相"二者之间.本文全面分析了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洹北商城为"盘庚迁殷"之所在.而与河直甲居相尚无关联.洹北商城的发现完善了商文化序列,对中商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夏代的基础上,由于淮河流域居民的辛勤劳动,商文化的南斯和东纪、越族等文化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越往北,受商文化的影响越大,文化水平越高.从考古资料来看,大体在安徽毫县以北的地区,由于原本就是商文化的发祥地,又靠近商王朝的中心地带,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原黄河流域地区.由此向南的淮北地区次之,淮南又次之。一、商代治河流域的回族、自带与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各区经济发展*平经笔者综合诸家考证,商代淮河流域范围的国族、邑落主要有盂方(河南难县)、商(河南商丘)、毫(商丘市谷熟集…  相似文献   

6.
陈隆文 《江汉论坛》2007,(11):92-95
小双桥遗址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所见的较为重要的一处商代遗址,小双桥遗址的地理位置应与文献中记载的早商晚期庇都相符合,同时古代的邲城也由此演变而来,小双桥遗址的发现解决了商史中无法解决的庇都地望问题.  相似文献   

7.
邵家棚遗址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原邵家棚村中和村北,2019~2021年进行了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6 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发现商代大型房基3处(18座)、车马坑4座6车、墓葬20多座及大量的灰坑、窖穴、道路等,出土了一大批商代青铜器、陶器、骨蚌器、车马器等。邵家棚遗址位居殷墟南区的中心位置,遗址分布密集,各类遗迹保存较完整,是近期殷墟南区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为研究殷墟遗址的范围布局、文化内涵、生产业态、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新的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8.
五月下旬在成都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中,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学者就楚史研究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表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胡厚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从近几年《江汉论坛》“楚文化研究”专栏着,我感到楚文化研究很有前途和希望。楚文化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湖北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和湖南那么多的商代遗址,值得研究。对于商在南方的情况,商的版图究竟有多大,过去认为就只中原那一带,也就是只河南那一块,现在的看法是大大改观了,了解到商的版图大  相似文献   

9.
台西与吴城     
台西、吴城都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商代遗址。台西最早发现于1965年,它位于黄河流域冀中平原滹沱河畔藁城县东台西村东北,吴城最初发现于五十年代,在1973年经过发掘后才确定了文化性质,它分布在长江流域江西清江吴城,地处丘陵的萧江沿岸。台西村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它的主要文化堆积集中在西台、北台、南台等三个高大土丘及附近的耕地上,经过1973、1974两年的发掘,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吴城遗址面积约61万平方米,大于台西遗址约六倍,文化堆积保存较好,主要发掘区在土城内,1973、1974、1974秋、1975年四次发掘  相似文献   

10.
豫东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豫东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的关系陈旭(郑州大学历史所)近年,在豫东地区发现了岳石文化,这是河南夏商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岳石文化因素和特征,在郑州商文化中亦有一些表现,这说明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的历史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以考古学文化分期为依据,分别建立了东北嫩江流域、辽西山地、辽西平原、辽东南部、辽东北部、第二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等7个自然地理区域内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坐标。经过横向对比和整合研究,划分出了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战国四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以纵横两方面研究为基础,构建了整个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位于冀中平原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1965年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几次调查、钻探,并于1973年组成了台西考古队,对这处以三个台疙瘩(北台、南台、西台)为中心、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在揭露近2000平方米的范围中,发现了房子14座,水井两眼,窑穴(灰坑)133个,墓葬112座,获遗物3000余件,初步揭示了冀中平原商代文化丰富多采的面貌。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商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许多新的线索,有不少遗物是前所罕见的,补正了过去历史学、考古界一些缺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1972年底,在该遗址“西台”南侧一座中小奴隶主墓葬中发现的铁刃青铜钺,做为刑杀用的武器,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用铁年代的起始问题。在文献上,《诗·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涉谓为乱,取厉取锻;”《逸周书·克殷》“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  相似文献   

13.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是近年商代考古工作中最受重视的遗址之一。台西遗址经调查、钻探而得确认,时在一九六五年。《考古》复刊不久,曾连续发表有关台西的简报,其间铁刃铜钺等发现迅速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九七三、七四两年,河北省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组成台西考古队,在该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又有一系列收获,见于报导,并有不少研究讨论的文章。一九七七年有一本概说性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版,但篇幅较小。《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在一九八五年六月问世,全面反映了这处遗址的考古成果。 台西报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探讨历史上的南亳与北亳,必须采取文献考证与考古实际相印证的方法。而现在两亳所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代表夏代东夷民族文化遗存的岳石文化。要使南、北亳问题得以证实,必须从成汤灭夏之初的早商文化考察入手,即应该在文献所载南亳和北亳所在的鲁西南菏泽地区和豫东商丘地区,寻找略早于或者相当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始建年代的、文化性质与之相同的古文化遗址,这样的遗址应具有与两亳地位大体相应的规模和内涵。因此,加强对菏泽地区和商丘地区漳河型先商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是解决南、北亳问题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石器中期,在黄河上游地区指仰韶文化时期。在甘肃地区,尤其在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渭流域和西汉水流域,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旧石器中晚期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在仰韶文化之后,有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和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自那时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中。在该遗址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铸铜遗址、各类墓葬及青铜器、精致的玉器、象牙雕刻、石器和大量的陶容器等。特别是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表明这一遗址的某一阶段是一个已进入阶级社会的都邑废墟。 由二里头的层位关系及其文化内含知,它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故命其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可分为四个文化期,文化遗迹和遗物较多的是第二期和第三期,宫殿基址和较大的墓葬都在第三期,表明第三期是这一遗址最繁荣发达的阶段。像二里头遗址一样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地区,这一地区,正是古籍中记载的夏族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17.
对大辛庄遗址综合分析表明,大辛庄商代聚落的地方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没落、消亡的历史过程.早商至中商阶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稳定,说明该聚落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区域独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到了晚商早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经历了一次影响较大的社会变迁,其陶器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葬俗葬制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商人和夷人融入到同一的文化系统之中.上述现象说明商人在大辛庄建立聚落,实现商人和夷人等不同文化系统共存,意在实现夷商融合的过程,并将夷人纳入到商人核心社会的政治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商时期对四土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商时期是商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商文化的分布地域比早商时期进一步扩展,商夷同盟的终结与商夷关系的恶化,商朝势力在江淮地区退缩及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商文化在渭河西进、东退,中心聚落北移与对北土控制的加强,大体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朝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的基本态势。晚商时期,商朝对四土的控制大为收缩,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王玉哲先生关于盘庚迁殷之前商族还处在氏族制到奴隶制的过渡阶段、盘庚迁殷后才算正式跨进奴隶社会的“一家之说”,证据不足,疑点颇多。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发现谈商代东土的人文地理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商代考古资料与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献,运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对商代山东境内夷、商两大集团的分布与对峙,东夷集团内部各族系的流动与分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人地关系这一层面解释山东商文化"南轻北重"局面形成的原因,复原商代东土夷、商之间的人文地理格局,揭示商人东进对东夷集团人文地理结构的巨大冲击,从而进一步探讨这一格局对整个淮河流域地域政治结构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区小双桥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商文化遗址。学术界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发表了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将小双桥商文化陶器群按时代相对早晚关系分为三个组,据此推断有关遗迹、遗物属于不同阶段形成的遗存现象。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判断小双桥商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商王仲丁所迁之阝敖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