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资源转换与民族地区小康建设所谓资源转换,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国家发展重点向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倾斜以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充分利用区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培植和强化优势资源产业,高起点利用新技术,提高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更新和换代,形成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而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1、发展农业及其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区域政策由地区倾斜、重点扶持的政策,向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全国统一的普惠制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所谓资源转换,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国家发展重点向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倾斜以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充分利用区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培植和强化优势资源产业,高起点利用新技术,提高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更新和换代,形成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而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挑战,培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新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的区域竞争优势,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制定以持续竞争优势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本区产业转换和升级,是新形势下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4.
<正>一、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评价 我国发达地区已经结束了资源导向型的经济时代,但在局部地区,尤其是湖南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由于资源开发程度低或利用不尽合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依靠当地资源优势,走出经济低谷,实现小康目标。自然资源种类很多,有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  相似文献   

5.
钟海燕 《民族学刊》2011,2(5):73-79,96
基于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判断,分析得出"十二五"时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结构调整为主轴,重点抓好稳定、发展、民生、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九大重点任务:破除已存在的路径依赖,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民族地区空间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由开发扶贫向发展扶贫转型;重视利益关系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供给,改善民生,与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倡导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6.
边远民族地区应本着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工业。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应遵循以资源市场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等,正确处理好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次产业之间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重庆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握历史性机遇,迎接挑战,实现重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是实现重庆新的振兴的客观需要。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如下四个建议: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各地的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即立足以绿色产品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稳定和调整以矿产、建材为基础的第二产业。要通过积极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特色。民族地区正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努力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但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无序、重复性甚至破坏性开发严重、资源特色定位模糊、依法保护旅游资源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在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立法和执法上对旅游资源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国家从法律、制度、区域等层面构建了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明确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受益渠道,这对规范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完整的民族自治地区扶持政策体系还未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需要加强资源补偿、资源地居民就业等方面的配套立法,法定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先受惠权,强化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配置权,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地方经济,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繁荣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应抓住机遇,把旅游业纳入经济腾飞的战略中,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加强领导,加快建设,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建设好旅游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调研"民族娃娃"产品和借鉴知名公仔玩偶产业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对"民族娃娃"原有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提出"民族娃娃"产业化综合发展模式,即依托云南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以"民族娃娃"为主体产品,在产品品牌的强力推动下,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广播影视产业、云南旅游产业以及其他消费衍生品的带动,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趋势,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远未改变.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以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准入限制,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雄浪  张慧颖 《民族学刊》2014,5(3):20-26,116-117
产业集聚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现象。产业的集聚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指标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估和比较。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时期,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抢占市场制高点,西部民族地区要利用自身在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以创造后发优势,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逐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和基本经济支撑,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发展生态产业。本文以生态民族学理念为指导,分五个部分先后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多重制约,探讨了该区域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破解现存约束的制度创新途径,最后总结了几点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重要启示和结论,为我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最终实现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略论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应结合当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把重点放在本馆读者利用率高和本馆重点需要的核心馆藏,以及本馆的特藏方面;实现民族地区图书馆资源共建与共享;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提高专业队伍的素质;加快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经济质量看效益,效益质量看税利,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税收的高低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从客观事实上讲,产品质量就是经济质量的重要内容,没有高档次的品牌产品,不可能兴一方经济,更不可能有稳定的财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族地区依托本地资源,发展了一大批农、林产品加工企业,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湘西的“酒鬼酒”,城步的“南山奶粉”,质量好,知名度很高,市场竞争长盛不衰,是当地稳定的财源。但是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还欠发达,财源结构是一产业占大头、二产业作补充、三产业是零头。民族地区的企业“三多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各地区间的差距,除了在人文地理、开放先后、投资效益、乡镇企业及私人个体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等因素外,内核源于当前区域之间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因此,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不同地区、不同主导产业的区域分工,改以前的地区倾斜政策,为以产业联系为纽带的地区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加快各地区产业结构向高一级转换的产业升级政策,这样就可以在共同发展中逐步缩小差距。所以,重点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工业内部以及地区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保证。认为,共同富裕关系到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关系到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为了走向共同富裕,民族地区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并建议国家把新疆作为全国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试验区等。  相似文献   

18.
吴铀生 《民族学刊》2013,4(6):14-17,93-95
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和整体开发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血脉和基础,因此民族地区要要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才能最终促进四川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四川民族地区将进入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阶段,本文从加强民族地区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优势产业体系出发,阐述了推进传统特色农牧业向现代特色农牧业跨越,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何雄浪  张慧颖  毕佳丽 《民族学刊》2013,4(6):1-8,89-90
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科学判断。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部民族地区没有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相对比较特别的地缘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正贤  杨艳辉 《民族学刊》2011,2(1):28-34,84-85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但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在发展方式上,重文化产品生产,轻文化产业的培育;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轻内容产业的发展;重文化产品的粗制滥造,轻特色产品的开发。因此,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举措。为此,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由原始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取胜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