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借助莱考夫、束定芳等人的隐喻研究成果,从本体隐喻的角度,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用"身体化"隐喻表达同一概念的相似性,认为汉英两种语言在反映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共性,在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思维方面同心共核。  相似文献   

2.
中英隐喻认知异同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认知观认为隐喻不是违反语言常规的语言现象,它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在认知体系的支配下,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认知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人类有一些基本的生活体验是相同的,在英汉语中有许多隐喻具有相似性。同时由于受制于文化的体验和思维不完全相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隐喻又具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概念。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型集合体,身体经验因此成为各式各样隐喻的来源模式。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汉英身体部位词"头"和"head"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含有"头"和"head"的汉英习语都源自人们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各种体验,而隐喻在这些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冬生 《中州学刊》2012,(2):199-201
汉英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造成了其隐喻表达独特的文化负载,从而使隐喻运用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在翻译中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原文内涵在译文中的严重亏损,也造成了汉英隐喻翻译中特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可译限度。建立汉英隐喻的跨文化映射关系是实现汉英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关键,对等替换、喻体直译、意象转换和结构扩展是实现汉英隐喻跨文化映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熟语大部分是比喻性语言,因为它们的规约化语义通常是比喻义。比喻义根植于人们的种种认知模式,诸如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隐喻思维的外在物质形式,如此说是因为隐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原始方式,而概念隐喻恰恰是伴随人们始终的认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固有策略和概念模式。再者,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分析、比较汉英熟语的比喻义的建构基础——概念隐喻,可以揭示蕴涵其中的隐喻思维方式,由此透视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英汉"快乐"情感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作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日常语言中,除了直接说出I am happy 外,我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来表达"快乐"情感.英汉语"快乐"的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是因为对情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都是以生理现象和心理体验为基础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体验机制,决定了语言间具有共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因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历史背景,英汉"快乐"情感隐喻存在着一些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隐喻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隐喻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唐诗中关于"草"的隐喻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且隐喻丰富;与其它时代诗词中"草"的隐喻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代隐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隐喻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当代隐喻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英语,因此是否适用于其他文化及语言成为了隐喻理论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做出了不同的尝试。本文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死亡”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它们的文化共性及文化差异,由此探讨中英民族对死亡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信息载体,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作为民族语言的精华,习语既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表达内容,又以文化为造词理据和重要的社会背景。习语是人们对客观外界认知体验和加工的产物,具有隐喻性。汉英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隐喻习语,它们蕴藏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体现了重要的民族文化差异,包括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寓言神话等。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隐喻是语言和思维所固有的、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认知工具。运用这一认知隐喻理论审视中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根据其自然意象中源域的特点进行分类,概括出植物隐喻、动物隐喻、山水隐喻和月亮隐喻四类隐喻。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来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从中折射出的苏轼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是汉英语言中牛隐喻的基石.文化重合决定英汉牛隐喻的偶合;文化差异导致英汉牛隐喻的失配;文化趋同推动英汉牛隐喻的交融.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汉牛隐喻的偶合与失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也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付红丽 《云梦学刊》2013,(6):140-142
作为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隐喻,其翻译和表达既需要从语言意义上来理解,更要从文化范畴来探究.《红楼梦》两个著名英译本——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英译本中译者对感官隐喻的翻译处理表明:感官隐喻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土壤——其翻译很大程度上基于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这种体验重叠的程度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取舍.  相似文献   

15.
隐喻概念是构建跨越隐喻鸿沟的桥梁。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输入已知的隐喻概念,总结新的隐喻概念,帮助学生注意汉英文化中隐喻概念的不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马明 《理论界》2008,(12):155-157
传统的隐喻观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使用中的异常现象,所以隐喻研究被排除在语言系统的研究之外。(2)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语言可有可无的华丽装饰,所以隐喻性语言总可以被更加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所代替。人们之所以选择使用隐喻,无非是为了制造某种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传统隐喻观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对比论、替代论和互动论。三种观点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对隐喻的认知不断深入的演化过程。从现代人类的认知水平来看,传统隐喻观为现代认知观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也限制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只有充分认识传统隐喻观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从而使隐喻研究成为人类认识自身认知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定语位置对空间维度词“大”进行语义分类,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分析“大”由空间始原域向数量规模、力量程度、年龄、时间和社会地位目的域的隐喻映射路径,探讨通过“量”的相似性原则“大”借用空间概念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揭示隐喻作为认知工具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帮助学生了解隐喻所涵盖的文化知识及认知特点,以此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辩论话语不仅存在于辩论赛当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当人们需要表达观点时,往往就需要用到辩论的手法。而隐喻也常常被运用于辩论话语当中,因为隐喻可以让辩论话语变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在传统的语言认知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一个认知手段。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隐喻在辩论话语当中的意义,分析了隐喻是如何从思维、情感、体验的层面影响人们认知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研究结果来找到提高话语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体验论角度,对比分析了动作"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吞"的隐喻投射,英语"吞"的投射范围大于汉语,但在日常使用中汉民族使用"吞"的隐喻义的频率更高,且"吞"在两种语言中多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