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浅论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与中国的社会革命密切相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学研究,帮助人们正确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澄清了许多混乱的认识,坚定了人们继续革命的信念,也显示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在不断总结其在理论与史实结合上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开始对历史学的学术性与科学性予以更多的重视,不断加强和完善着自己的学术内涵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而辉煌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历史学这门古老的传统学科获得了蓬勃生机,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主潮,不仅超越了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厚成果的古代史学,而且也大大发展了五四运动至建国以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初步发展时期的史学。在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史科学取得了与时代相映益辉的丰硕成果。回顾4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轨迹,登高临远,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激励斗志、增强信念、端正学风、扬长避短、放眼未来,推动中国历史科学事业的继续前进,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国庆前夕,武大历史系组织下辖各室、所分别举行了“建国40年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具有明显的理论倾向;它以中国传统史学的丰厚遗产为基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同时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格,能够不断增强与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20日至24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理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成就、历史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学各个领域作出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历史依据。从1949年到文革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取得某些重要成就,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没有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正确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新的大胆探索。纵观历史、应该看到,人类文明史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阶级统一史,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建设交替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通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是由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任主编,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集体编写的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著作。它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通史巨著。《简编》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走向成长阶段。《简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1941年5月在延安出版上册,到今天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回顾它的修成过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对于开展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研究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传承问题。全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从历史学角度开掘马克思的史学遗产;2.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奠立及其传播过程,选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例证,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需要总结、重评与深化;3.从二战后勃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取向,揭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代回应。  相似文献   

11.
田昌五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集几十年从事中国历史和史学理论之心得,创立了中国历史学新体系。他将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和封建帝制时代;提出了中国历史"三次大循环"理论,将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分为前帝国时期、中帝国时期、后帝国时期。这些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历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与总结了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近十年来,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揭开了中国的西方史学研究的新阶段.但严格说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独创性的与科学性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在引进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失误与教训.今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应继续西方史学的研究与引进工作,并把它与中国的史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史坛,恐怕没有谁产生像郭沫若那么大的影响,获得像郭沫若那么多的赞誉.对他在中国历史学上的地位,有这么一些评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司马迁是古代史学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是现代史学的奠基者;郭沫若在日本十年的古史研究工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第一人;郭沫若是提出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第一人;郭沫若是用科学观点和方法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学界的阶级斗争研究,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研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直至"文革"期间,中国史学研究发生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人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30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15.
有关历史学内容的报刊的出现,既是史学近代化的产物,又促进了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近代报刊为新史学产生、发生提供了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近代报刊,就不可能产生近代新史学。近代报刊促进了史学理论更新,成为学术争鸣、争论与交锋的阵地。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史学学科产生,锻炼与培育了新型的史学人才,产生了有影响的史学大师;形成了不同学术旨趣的史学流派和史学思潮。近代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信息化对报刊的形态、发展提出新课题。应当从振兴民族大业、学术创新,从时代性、民族性的要求,思考报刊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翦伯赞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史学活动,在鼓舞人民抗日信心,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等方面都发挥了历史学的经世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现实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特点。他的史论史著,成为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史学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试论布罗代尔对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存在诸多联系.二者都受到涂尔干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保持良好的私交.布罗代尔借鉴了结构人类学的结构整体观与结构分析法、历史时间理论与跨学科研究,促进了整体史观的发展与完善,拓宽了年鉴史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年鉴史学的研究方法.布罗代尔立足干历史学本位对结构人类学思想的借鉴,并未改变历史学学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1919—1937年,中国史学进入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支新军异军突起,它与旧史学相斗争而发展,在批判地继承旧史学的基础上成长壮大,成为史学阵营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同当代中国的史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它的不少方面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及其史学研究;因此,探讨和审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构成、特点与局限,求得对它的历史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史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在他的一系列史学理论著述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作用等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振宏、刘克辉合著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是一部表征着新时期中国理论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水平的重要著作.这部理论历史学著作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它见证并且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历程;第二,它是中国理论历史学研究从“历史理论”向“史学理论”过渡历程基本完成的一个标志,也是“史学概论”或“史学理论”体系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第三,它在历史认识检验标准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哲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之真”标准说,堪称是“一家之言”;第四,在目前同类著作中,它第一次认真地探讨了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重要的史学存在学问题,并且首次把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纳入到“史学理论”学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