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2.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5,(2):108-113
宇文所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学表现中的人性主题予以了审视,他重拾并放大了晚明时期昙花一现于中国诗学中的"情"、"欲"问题,不仅从后现代的角度颠覆了中国诗人的经典形象,而且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欲望角度出发,解构了作品本身所内蕴着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加汉·拉马贾尼的《混血的缪斯——英语后殖民诗学》一书,评述了爱尔兰、非洲、加勒比、印度,以及西印度群岛等代表诗人的诗歌。这本书的贡献在于明晰了后殖民诗歌的边界,提高了后殖民诗歌研究在英语后殖民文学中的地位。无论是他的整体考察还是个案研究,都为我们研究第三世界诗歌和少数族裔诗歌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甘生统 《求是学刊》2016,(3):123-130
皎然和陈子昂的诗学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所面临的时代任务不同。陈子昂处在高宗、武后时期,此期文坛的主要使命是批评齐梁文风,倡导汉魏传统;皎然活跃于大历时期,此期作家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新来实现对盛唐的超越。二是诗歌理想不同。陈子昂所重的是慷慨悲壮、雄浑激昂的阳刚之美,皎然则恰好相反。三是诗道观不同。皎然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陈子昂则更注重对诗歌内容的关切。四是两人的文学史观及研究文学史的方法不同。皎然的文学史观继承了刘勰等人的辩证思想而又做了进一步发展,主张变中有复,方法上主张论代和论人的统一;陈子昂则主张复多变少,方法上更着眼于整体,对个体的多样性顾及较少。这些分歧是皎然批评陈子昂的主要原因,也是皎然建立其诗学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8,(3):123-133
北宋文人的诗学典范经历着不断的选择和不断的否定,诗学理念与审美追求也经历着不断的兼容、会通、修正、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矫枉过正。天圣至嘉祐诗坛以韩愈和杜甫为诗学典范,又批判地继承了西昆体诗歌,吸取了其"尚学""尚雅"之诗学观以及一些诗歌特质,并用古体诗的"气格"及"以文为诗"的方式加以矫正。天圣至嘉祐诗坛对于诗学典范的选择及其诗学沿革,与宋代诗学"尚意""尚健"诗学审美观的形成,与北宋诗歌题材、文体、艺术、语言的革新以及宋调的发轫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瓯北诗话》看赵翼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明 《社科纵横》2004,19(5):145-147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 ,同时也是诗论家 ,他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论诗专著《瓯北诗话》中。在复古思潮和考证学风牢笼诗坛的乾嘉时代 ,诗歌创作在尊唐尊宋中徘徊 ,以袁枚和赵翼为代表的性灵文学思潮重视抒写性情 ,赵翼尤其提出诗歌的发展要靠创新 ,给沉闷的乾嘉诗坛吹来了一股清风。本文以《瓯北诗话》为文本 ,从诗史论、作家论、创作论、诗体论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赵翼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贾岛诗歌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贾岛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视角,宇文所安<晚唐诗>从形式上发现贾岛五律的创作与释子持守佛教戒律的联系,无疑为此研究提供了新颖见解.只是将五律诗律与佛教戒律的类比放入同时代诗歌语境和贾岛诗歌实践来考察,存在诸多可疑之处,仍有待更多的证据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俄罗斯复兴以来,文论界的文化学研究十分盛行,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冲击非常明显。俄罗斯文艺学继续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的"文化诗学"的走向。俄罗斯文论家看重和强调文化诗学的宽容性和兼容性。俄罗斯文化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跨学科倾向,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文论家的人文思维特色。文化诗学不同于文化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文本;文化诗学的研究成果应该具有相应的审美形态。文化诗学的构建有赖于比较诗学的发展,而文学翻译和文论翻译又是比较诗学重要和必需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邓新跃 《唐都学刊》2005,21(2):124-126
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在明代正德年间有一场激烈的文学论争,二人论争的诗学内涵是师法古人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以及诗歌风格的不同取向,其复古的信念则基本一致,二人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个人资质禀赋与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邵朝杨 《学术交流》2007,(10):188-189
张跃军教授的新书《美国性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实用主义诗学》,是中国内地迄今为止威廉斯研究的第一本专论,它将威廉斯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探究置于广博的传统哲学与漫长的人文探索背景之中,为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我国现代文学在西风渐进的环境下,思索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等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中文 《学术交流》2005,(11):148-153
陶渊明和杜甫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峰,两者有着深层的诗学渊源关系。杜甫涵纳百川转益多师,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滋养了杜甫的诗歌。而诗圣杜甫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评价、阐释、接受和发展自然提升了陶渊明的诗学地位,光大了田园诗的成就。虽然杜甫认为陶渊明“未必能达道”,且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史上的长期争论,但是杜甫同时又充分肯定陶诗的崇高地位,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认为陶诗完全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且在自己的田家诗中自觉接受并发展了陶诗的体恤万物的情怀、“真”的诗学精神和恬淡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13.
李淑岩 《学术交流》2012,(5):170-174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法式善撰述的一部关于八旗文人诗歌批评的专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八旗文人诗歌创作的诗话著作。《八旗诗话》对今人研究清代八旗文人的生活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八旗诗话》的文学史料价值以及其所呈现的法式善的诗学观作专门的研究。概言之,《八旗诗话》所呈现的法式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崇尚唐音。二是诗歌创作的本体论上主张"性情"。三是师古的态度上力倡学古而求变,追求独创。  相似文献   

14.
“兴”之梳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核心组成。本文全面梳理了古代兴论之繁富史料 ,逐一剖析了各类见解之源起、沿革、内涵及局限 ,进而从文艺审美“自己运动”的高度 ,论证兴是诗歌审美运动及其内在规律系统的一种揭示 ,是由众多概念、范畴、过程、标准及规定性所构成的开放的诗学体系的一个枢纽  相似文献   

15.
叶红 《学习与探索》2012,(12):147-151
新月诗人群的欧美留学身份和他们崇尚西方民主自由的精神特征,以及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坚持,使他们在中西文化及文学的传播中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跨文化身份,这一身份直接影响了新月诗人群对传统诗学的创造性守成和对西方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诗学的兼收并蓄。新月诗人群完成了五四中国新诗学的第一次中西诗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7,23(1):118-123
宋以降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政教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二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阐说;三是对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宋以降诗学批评中的政教之论,一方面展开、充实和完善了宋前诗学政教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诗学政教之论有所反思、有所消弥,两方面相辅相成,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政教之论的对立统一格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早年在浪漫主义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为他后来的诗学建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提出的"影响的焦虑"、"误读"、"误释"等诗学观点,从表面上看都致力于颠覆传统和消解经典,但事实上他对传统经典的"消解"是深深扎根于传统之中的,而随着<西方正典>等著述的问世,布鲁姆俨然成为维护西方文学传统的代言人,其捍卫经典的激进态度成为学界的一道景观.当然,布鲁姆对所谓"憎恨学派"的拒斥显得有些绝对,他的诗学轨迹也不无"褊狭"之处,但正是这种"褊狭"成就了这位关注经典褪魅和返魅的诗学大家.  相似文献   

18.
孙学堂 《求是学刊》2004,31(3):95-99
本文从文学思想发展的角度切入,对"格调说"及几个相近概念作了辨析。"格调说"的实质是以汉魏盛唐诗为典则,建立重抒情审美的诗学理念。此种理念以知性形态介入创作,恰违背了诗歌的抒情审美精神。"重格调"是重文本结撰,它属于"以意为主"的诗学传统,黄庭坚所代表的宋型诗学和"格调说"均属于这一传统,前者的"意"多停留于思想内容层面,后者的"意"则被提升为一种包含了重才情、重神韵等多个侧面的诗学理念。"复古派"是明代"格调说"的主要倡导者,其诗学理念包括"拟议变化"和"格高调逸"两个侧面。"格调派"是对"复古派"和清人沈德潜的概称,沈氏是"格调说"的集大成者,其诗学理念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在更为圆活的意义上强调感情与形式的合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金路杰  王洪岳 《阅江学刊》2012,(6):115-122,134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覃承华 《学术交流》2023,(3):167-17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出现,既与当时语言科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具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深层原因。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所著的《诗学》是第一部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专著。《诗学》中的相关论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作为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将语言学的相关方法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强调将文学的语言“形式”作为研究重点,以此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文学性”。这种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言词的相关论述是密切关联的。因此,《诗学》的这些论述本质上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